白毫银针很淡,坐杯闷泡才能有味道?看看老茶客怎么说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秋窗清晨,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大雪漫天,炉火小坐,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古人喝茶的兴致随四时流转而变,品茶的心情也时时变换。
茶与书的搭配,既切合当下时令,也颇显雅趣。
尤其在秋冬时节,寒意渐浓,温书品茗最是惬意。
茶香氤氲间驱散凉意,思绪也随着淡淡茶香飘动流转。
近日后台收到了不少私信,问得最多的是也有关白毫银针的冲泡问题。
有刚入坑的茶友问,白毫银针喝起来滋味寡淡,能不能“坐杯”。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藏着对银针风味认知与冲泡技巧的双重考验。
不少茶友喝惯了浓醇的茶汤,便认定鲜爽见长的白毫银针寡淡。
为了让滋味更浓,就想到通过“坐杯”的方式来改善。
但这种方式,对于白毫银针来讲是否合适,就另当别论了。
今天就围绕这个问题,带领茶友们读懂白毫银针的冲泡玄机。
《2》
”坐杯“二字,单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就是让茶叶在杯中多”坐“一会。
延缓出汤的时间,等待茶叶中内含物质的析出。
让这些滋味物质能够均匀扩散,使茶汤喝起来更有滋味。
这一技法在茶圈十分常见,多用于对付茶汤滋味不足的情况。
当茶叶尚未充分舒展,有效物质释放有限时。
适当的延长浸泡时间,能让茶多酚、氨基酸等成分均匀扩散。
这时候,茶汤的口感会变得更加醇厚饱满。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秋冬煮茶时,若选用的茶叶品质不好,或是冲泡手法有误。
泡出来的第一壶茶汤,往往是寡淡的。
此时不少茶友就会盖上壶盖闷泡片刻,期待通过”坐杯“来挽救口感。
但大家忽略了一点,坐杯本质上是一种”补救措施“。
而若是茶叶本身就有问题的话,即便”坐杯“也毫无用处。
不仅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3》
至于说白毫银针滋味寡淡,更是对它的恶意中伤。
白毫银针作为白茶中的珍品,素有”茶中美人“的美誉。
其原料选用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的单芽,经萎凋、干燥等传统工艺制成。
满身披覆白毫,形似银针。
滋味清淡鲜爽,以毫香鲜甜为主,层次口感丰富,说滋味寡淡实在冤枉。
沸水冲泡后,茶汤呈杏黄透亮之色,入口便能尝到清新的毫香。
随之而来的是自然的甜润感,回甘生津明显。
许多茶友误将这种”鲜爽“当作寡淡,实则是对银针风味的误解。
高品质的白毫银针,内含物质丰富,无需坐杯就能释放丰富口感。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滋味寡淡的情况,前文已经提到,和茶叶品质有关。
若白毫银针在存放的过程中受潮、霉变,或陈化过度的话。
其内含物质会大量流失,香气与滋味也会大打折扣。
此时”坐杯“,不仅挽救不了口感。
还会将茶叶的苦涩物质、陈味、仓味逼出,变得更加难以下咽。
由此可见,品质才是决定茶汤风味的根本。
《4》
既然“坐杯”是错误的,那么怎么才能解锁白毫银针的最佳风味呢?
下面分享一些冲泡小技巧,无需“坐杯”也能泡出香醇好茶。
首先是对水温的把控,一定要用沸水冲泡。
白毫银针虽为嫩叶茶,但其芽头拥有着独特的笋状结构。
再加上毫毛的缓冲作用,所以需要沸水才能充分激发其茶香。
而如果用温水冲泡的话,茶味没有充分激发,自然寡淡。
如果盲目坐杯,只会让苦涩物质过度析出,茶汤变浓涩。
其次是出汤时间的控制,这是茶汤浓淡的关键。
前几冲建议采用“快出汤”的方式,7-8秒快速出汤。
此时茶叶中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率先析出,能保证茶汤的鲜爽口感。
直到六七冲之后,可以根据具体茶味,适当增加浸泡时间。
但时间也不建议过长,适当延续5秒、10秒即可。
可如果第一冲就“坐杯”,茶叶内含物质短时间内大量析出。
滋味变得浓重,后续茶味就会快速下降。
最终出现“一泡浓、二泡淡、三泡无”的情况。
《5》
相信讲到这儿,关于“是否需要坐杯”的问题,答案已然清晰。
优质白毫银针无需坐杯,通过沸水快出的正确方式就能呈现良好风味。
直到滋味淡之后,才考虑用“坐杯闷泡”的方式保持茶汤风味。
若茶汤先天品质差,坐杯不仅无效,还破坏口感,影响健康。
白毫银针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保留了最原始的风味和营养。
不妨放下“坐杯增味”的执念,静下心来感受白毫银针的毫香蜜韵。
最后,希望每位茶友都能选到心仪的好茶,在品茗的过程中收获轻松和惬意。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5000多篇原创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