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每年一度的“试毒大会”:吃牛肝菌前必须知道的保命指南
手机一响,云南人便知道:吃菌子的季节到了。官方发布的防中毒短信,竟成了当地人上山采菌的“信号铃”。又是一年雨季时,云南的“试毒大会”如期而至。牛肝菌尤其是“见手青”,因其肉质肥厚、味道鲜美,是许多食客的心头好。但它也是导致中毒的“菌界顶流”。了解下面的保命指南,或许能让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时,更大程度地确保安全。
一、认识牛肝菌:美味与风险并存
牛肝菌因菌体肥厚、形似牛肝而得名。它们种类繁多,并非所有品种都可安全食用。见手青(属于牛肝菌科)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种,其菌肉被手碰伤或压伤后,会变为靛蓝色。它虽美味,但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如毒蝇碱、蟾蜍毒、致幻剂等),食用不当会出现精神相关症状,影响神经活动,扰乱脑功能,从而让人产生幻觉。
二、中毒症状:不仅仅是“看见小人”
食用有毒牛肝菌后的中毒症状主要有两种类型:
神经精神型:食用后可能出现大哭大笑、精神失常,甚至是著名的 “小人国幻视症” 。患者会看到许多五彩的、性格活泼的小人儿蹦来跳去,引诱患者去抓。还有人会出现“无实物表演”、感觉家里秒变“盘丝洞”或“海底世界”。
肠胃炎型:食用后半小时左右发病,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毒绝非仅仅是产生幻觉。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头晕、脑水肿、肺水肿、中毒性心肌炎、大小便失禁,甚至危及生命。切勿为了追求猎奇体验而故意尝试。
三、核心保命指南:牢记“三熟”原则
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安科专家强调,安全食用牛肝菌需做到“三熟”:
菌子的种类要熟:不要自行采摘野生食用菌,尤其是颜色鲜艳、菌柄有红色网状、菌托或菌伞盖表面有鳞片的菌类。不要购买来源不明、无正规包装的牛肝菌,特别是流动摊贩或旅游摆卖的产品。优选曾经吃过、有把握的品种。
菌子要煮熟:牛肝菌绝对不能凉拌或生食。烹调时务必切片、多放油、用大火、炒熟煮透,避免急火快炒。切记不要在这个过程中尝咸淡。像见手青这类条件可食用的牛肝菌,必须彻底煮熟以降低毒性。
去医院的路要熟:进食前最好给牛肝菌的原材料和成品拍照。一旦出现不适,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毒菌种类。只要发生中毒症状,立即停止食用,并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救治。
四、常见误区:这些“传说”别相信
许多流传的辨别方法并不可靠:
“颜色鲜艳的蘑菇才有毒”:错误!许多毒蘑菇看起来也很普通。
“银器验毒”:错误!银器仅与砷化物(如砒霜)、硫化物发生反应,但蘑菇毒素多为生物碱,不能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
“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错误!
“被虫叮咬过的蘑菇没有毒”:错误!
最保险的原则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任何自己不认识的野生菌。
五、万一中毒,如何自救?
若食用牛肝菌后出现不适:
立即停止食用,并尽快催吐(若神志清醒)。可饮用大量温开水或淡盐水,然后用筷子、手指等硬物刺激咽部帮助呕吐。
保留样本:立即封存吃剩的菌子、汤水甚至呕吐物,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迅速送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第一时间前往医院。告知医生食用了野生菌,并出示保留的样本或照片。
同餐者警惕:一同进食的人,无论是否出现症状,都应前往医院观察。
菌子虽美味,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云南人“一年一度试毒大会”的幽默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和生命的珍重。不存侥幸心理,掌握科学方法,才能让美味不负健康之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