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山西老汉进山捡尸13年,为建陵园让女儿辍学,央妈点赞力挺
前言山西的郭老汉今年51岁了,他每天拿着镰刀,扛着布袋,已经13年没有上过班了。他曾经也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想到放着正经事不干,每天竟然跑山里去捡遗骸。
为了收敛遗骸,也为了收藏他顺路带回来的破烂,郭海波花光了积蓄,更让家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更可恨的是,亲生闺女就要为他的“胡作非为”买单,葬送自己的大学梦。
本以为他会被批判、被否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没想到央妈看到他的故事,竟然还大力宣传,称赞他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
13年的寻觅,只为英雄能回家相信没有人不知道那场长达14年的抗战,只是现在让我们说起来好像挺远,但在郭海波看来,就在自己身边。
老郭出生在山西黎城县孔家峧村,这里曾经是八路军129师的驻地,太爷爷还担任过部队的村干部兼医生,家中保存大量八路军账单。
郭海波从小都听着抗战的故事长大,深受触动。
他知道抗战时期有很多战士牺牲后来不及转移,就葬在大山里那些悬崖峭壁的石缝中。
为了让战士安息,也为了继承先辈的遗志,他下定决心让烈士遗骸回归故土。
自2012年起,他放弃了进城务工的想法,利用农闲时间,携带镰刀、布袋走入太行山。
他清理荆棘、攀爬70度峭壁,翻越数百山头,查看上千处石缝寻找遗骸。
因为花费大量时间在山里,造成农田长势不太好,生活越来越困难。
回想这一切,他忍不住去抹眼泪。
但那时的他一心只为了这些还没有被找到的遗骸、还没能“回到家”的烈士,他只能抛开所有杂念,一心扎进山里。
老郭说找的过程并不顺利:“他们骨头都碎到土里了,融为一体了,要一点点摸过去才有可能找到。”
所以他每次进山,都要带一把镰刀和一个布袋,用镰刀砍掉挡路的荆棘,用布袋仔细装殓好找到的遗骨,然后背遗骸回家。
一年又一年,随着遗骸越来越多,安置成了大问题——放外边怕被小猫小狗拖走,放到家里妻子女儿又害怕,无奈之下只好找了座遗弃的萝卜窖,暂时安放。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今年清明前,在一次长达6小时的翻山越岭后,老郭再次在峭壁石缝中找到了一具遗骸,这也是他找到的第25具。
他说过:“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回家。”
这件事慢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老郭也成了名人。
在《中国网事▪感动2019》的评选中,郭海波入选“年度网络感动人物”的候选人,称赞他是“背骨人”,但是老郭只是平静的说:“他们把命都丢在这里,我做这点儿事不算啥。”
为修陵园,父女几乎成仇,家庭几欲破裂走出镜头,老郭没有时间休息。
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他在村里建造了一座占地二十间房的纪念馆,纪念馆里整齐的罗列着满满的藏品。
没上过一天学的老郭,对着那些藏品能够一口气说上两个小时——苏式的炮弹,汪伪政府的纸币,黄崖洞兵工厂工人所使用的油灯,庆祝反扫荡胜利的小调……
每一种他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可能在老郭心中,这些不仅是藏品,更多是他儿时的记忆 。
为了购买纪念馆内摆放的藏品,老郭花光了之前打工赚的钱,还另外欠了别人5000元。
老郭只在馆内收录了有纪念意义的藏品,所以那些由热心人士免费捐赠但意义不大的物品,被他连同这些年从山里带出来的炮弹、手榴弹,全都堆放到了自家那座不大的小院儿中,舍不得丢弃。
很难想象,这座如同被垃圾堆满的小院,居然挤着老郭一家五口。
关键是这些垃圾中很多危险物品,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然而摆在老郭面前最为急切的,还是要尽快为这些烈士建造一座陵园。
为此,他带领全村的村民,上到七十多岁的老人,下到二、三十岁的青年,大家一起在村里的荒地上构建了陵园雏形,并修建了一座“无名英雄纪念碑”。
仅这一座纪念碑,材料费和人工费就消耗了13万元,老郭东拼西借也只凑了不到5万。
没有后续资金支持,原本准备修建陵墓的场地,也长满了荒草, 每每谈起这些,让面对悬崖峭壁不曾皱眉的老郭不禁愁眉苦脸。
老郭说过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危险。
只要能安置好这些烈士的遗骸,他认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唯一让他放不下的,是自己考上大学的小女儿,因为没钱交学费将面临辍学的风险。
为此,父女关系越来越紧张,有段时间女儿甚至都不接老郭的电话。
一边是家国大义,一边是父女情分,这两个选择可把他愁坏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热心人士挺身而出左右为难的老郭实在想不出太多办法。
好在这个时候央视对他发起了专访,通过详细的介绍和深沉的嗓音,让更多人了解到他这些年所做的事情,以及现在面临的困难。
没多久,就有很多爱心人士联系到了老郭!
抖音大V“B太”还专门找了过来,不仅亲自看了遍村内的一切,还亲自陪同老郭进山搜寻了一天。
pic/ejazq11tty0.jpg
感受到他的不容易,“B太”决定全面出资,以老郭的计划为基础,用时22天加急建造完善这座陵园。
这期间遇到几次暴雨,但是为了烈士能早日找到归宿,他们风雨无阻。
pic/epgcjorjsdo.jpg
终于,一座座洁白的墓碑耸立起来。
虽然上面没有一个名字,但能让英雄在陵园里安息,老郭感觉很欣慰。
直到此刻,为这些烈士找回名字成了他心底最后的愿望。
pic/1p1juguqgxg.jpg
老郭曾对“B太”坦言: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他积极接受采访,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这件事,希望有天可以获取支持,能通过DNA帮烈士们做遗骸鉴定,让他们的墓碑不仅仅只有孤独的五角星,也能刻上属于自己的名字。
一直到“B太”离开前,老郭仍在为此努力中。
pic/25ofjwohm4m.jpg
完成了老郭这个心愿,“B太”也没有忘记他的另一个遗憾——老郭的小女儿还在为学费发愁。
其实老郭的女儿也很懂事,他知道爸爸在做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她也不想让爸爸为难。
于是,在接到通知书后,她根本都没有休息,直接去外面打工,想用自己的力量为爸爸减轻负担。
pic/nlwumn30ksn.jpg
可一万六的学费,对一个刚满18岁的女孩子来说是何其艰难。
在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老郭的女儿也没有办法,只能选择放弃上学的机会,就连录取通知书都失望地丢弃了。
还是老郭,后来悄悄把通知书捡了回来,当“B太”问起时,他毫不犹豫地说道:“如果家庭情况允许,还是希望女儿能够上大学的。只是没钱,感觉对不起女儿。”
pic/y2qqju5lnyg.jpg
为了不让这件事成为父女之间的裂缝,“B太”带上被老郭翻出来的录取通知书,并捐赠了学费,看着老郭亲手把钱交到女儿手里,父女的感情得到缓和,家庭的裂痕得以弥补。
pic/4weoqtfvf3x.jpg
最后,“B太”肯定老郭的行为,认为他是个伟大的父亲。同样也批评他不能只顾大家,不顾小家。
结语面对批评,老郭却露出真诚的微笑,或许是放下了心中的重担,就连笑容都显得轻松自然。
长眠在地下的烈士,虽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名字,但在四周环绕的巍巍青山下,相信也会笑的异常灿烂。
pic/zmvxpvauvo1.jpg
“青山有幸埋忠骨。”只是这里没有白铁,没有佞臣,只有:“老郭无言觅英魂。”
留存在历史的是英雄,他们的名字万古流芳;被大家铭记的是英雄,他们或许连名字都没有;但像郭海波这样默默付出的,同样也是英雄。
pic/2zyzvsb3ors.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