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大战打响,奇富借条助力烘焙品牌抢占先机
9月中旬,离中秋节还有不到两周,一家手工烘焙店门口已经亮起了“月饼送礼”招牌。店员在玻璃橱窗后包装着一批刚出炉的“蛋黄酥流心月饼”,旁边的冰柜里,印着“云南玫瑰冰皮”“川味麻辣牛肉馅”的新品也在热卖。顾客大多不是为自己买,而是提前抢购“送礼限定款”。作为中国烘焙市场每年最关键的时刻之一,中秋月饼季正在上演一场创意与速度的双重竞赛。
“爆点时刻”的考验
“中秋能不能打响,基本决定年底的收益情况。”一位四川本地烘焙品牌老板直言,“我们不是盯着月饼本身赚多少钱,而是要借这个节点把品牌打出去。”
这话并不夸张。中秋节,是中国烘焙行业一年中最集中的消费爆点,也是品牌集中上新、用户集中关注、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短窗口期。从传统五仁、莲蓉,到流心、冰皮、乳酪、咸蛋黄,再到今年复兴势头明显的“地方口味”——诸如潮汕绿豆蓉、贵州腊肉、烤乳鸽风味等,月饼正在从节日食品变成创意表达。
但创意的背后,是巨大的成本压力。
首先是研发投入。一个新口味的研发,从馅料调配、口感测试、包装设计到试产、上市,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这些投入是否能回本,全需要等待市场反馈。
其次是供应链投入。线下门店需要提前备货,线上销售更要提前排产。工厂、冷链、物流、人手,所有环节都要在短时间内“满负荷运转”。对大品牌来说,这些只是节奏管理;对小品牌来说,则是一次押上现金流的豪赌。
更重要的是,中秋季节性极强,窗口期短。一旦错过,就意味着库存积压、资金回笼困难,甚至现金流断裂。
技术升级与资金支持是关键
中国的烘焙市场规模确实越来越大了。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烘焙零售市场规模已达6110.7亿元,预计2029年将增长至8595.6亿元,距离“万亿市场”仅一步之遥。但市场的高度分散也意味着竞争极为激烈。
鲍师傅创始人曾说过:“烘焙行业5年洗一次牌。”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
在一二线城市,连锁品牌靠规模和渠道占据主导;而在三四线城市和下沉市场,本地小品牌、手工工作坊则依靠灵活性和地域口味扎根。但要真正实现破圈、跨区域扩张,仅靠一款“爆款月饼”远远不够。
现实是,很多品牌在中秋之后迅速“退潮”,产品卖不掉、资金链吃紧、品牌认知无法持续。这种“节日爆发—次日归零”的周期,正在考验每一个参与者的战略能力与资金调度能力。
在这种结构性博弈中,两个因素正在逐渐成为突围关键:一是技术升级,二是资金支持。
技术升级意味着更多自动化设备、更高产能、更标准化的流程,能让商家在短时间内应对大波动的订单需求。
而资金,则是这些升级得以实现的“燃料”。
对大多数小微烘焙企业来说,他们并不缺创意和产品力,缺的是在关键节点“冲一把”的资金实力。银行贷款流程长、门槛高,往往来不及应对市场变化;向亲友借钱则涉及人情负担,且额度有限。
这正是信贷科技平台切入的机会。
以奇富借条(原360借条)为例,针对这类“短期高频次”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最高20万元额度,最快5分钟到账的灵活贷款服务。特别适合节日节点前的集中采购、临时用工、营销投放等应急支出。
对于首次使用的用户,奇富借条还提供最长30天免息优惠,让小微企业能更安心地尝试资金支持下的新品开发与快速推广。更重要的是,奇富借条的母公司奇富科技,还是2025年央视财经新媒体金融科技服务合作伙伴,平台正规性与资金来源安全性更有保障。这对许多三四线城市创业者来说,尤为关键——他们更愿意信任有背景、有技术、有合规保障的平台。
在流量焦虑和节日窗口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烘焙品牌意识到,“快速爆红”并不是唯一解法。中秋月饼只是通向更长期品牌生命力的一扇门。但要走得更远,必须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撑他们在一次次市场试错中站稳脚跟。特别是那些在地化、本地特色明显、产品有辨识度的小品牌,如果能在关键节点获得资金助力,就可能在下一个“五年洗牌”周期中存活、进化、甚至成为区域强者。在这一过程中,像奇富借条(原360借条)「链接」 这样的信贷服务平台,正在以科技的力量,让更多好产品、有潜力的团队,能被市场看见,被时间验证。
#奇富借条##360借条##360借条升级为奇富借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