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时期8天开1家,如今亏损3.5亿,关店73家!网红火锅跌下神坛
凑凑火锅是呷哺集团在2016年搞出来的子品牌,主打高端路线,还加了奶茶元素,呷哺集团的老板贺光启,早年从台湾来北京闯荡,1998年开了第一家呷哺呷哺,靠一人一锅的模式,价格亲民,迅速铺开门店。那个时候,火锅市场还挺原始的,大家吃火锅都是一大锅围着涮,卫生都不太讲究。贺光启抓住了单人消费的空白,锅底几块钱,肉片一块一份,很快就开了上百家店。2014年,呷哺在港股上市,比海底捞还早几年,那时候市值一度挺高的。而且凑凑的定位不一样,它走高端,客单价一开始就奔着150块去,比海底捞还贵。2017年只有7家店,到了2019年破百,2020年成都首店开张时,排队能到3小时。门店扩展到全国19个城市,广州、深圳、上海到处都有。奶茶销量一年200多万杯,很多年轻人冲着这个跨界组合去尝鲜。
可好景不长,从2023年开始,凑凑的翻台率掉得厉害,从每天2次左右降到1.6次。2024年上半年,集团发了中期报告,凑凑新开13家,但关了73家,净减少60家,总门店剩197家。这是呷哺集团第一次出现年度门店负增长。
亏损方面,凑凑单品牌亏了3.53亿,占集团总亏损的九成。整个集团2024年收入47.55亿,同比降19.65%,净亏4.01亿,其中关店减值损失就2.62亿。凑凑的锅底按类型收费,自助调料10块一位,菜品像芝士鱼丸49块一份,其实就是鱼糜捏的形状,海鲜饺子3.9块但分量只有150克,肥牛69块一盘下面还垫菜,肉片就那么几片。网友吐槽性价比低,话题“凑凑人均高于海底捞”热搜阅读量超6500万。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消费环境上,这几年疫情后经济不景气,大家消费降级,火锅人均接受度多在80到120块,凑凑的123块就把八成顾客挡外面了。火锅行业2023年倒闭率13%,高端品牌一批一批关门,低价小火锅反而起来,锅底5块,牛肉叠盘,人均三四十就吃饱。凑凑还在坚持高端,降价也只到120块左右,比海底捞的101块、巴奴的82块、小龙坎的80块都高。集团其他高端尝试也失败了,像啫啫煲全关了,趁烧烤人均250块,开店猛但很快就大面积撤退,现在没剩几家。
食品安全也是大问题。2020年就有锅底变质事件,顾客喝奶茶拉肚子,相关话题浏览量104万。趁烧烤也被投诉肉不新鲜,食材有异味。集团品控不稳,凑凑不是孤例。2021到2024年,集团累计亏近12亿,股东权益缩水1997%。港股规则下,长期亏损可能退市,呷哺股价从高点跌了九成多,市值蒸发严重。
到2025年,情况还没好转。集团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收入19.42亿,降18.9%,净亏0.83亿,虽比去年同期收窄,但凑凑继续关店。而集团调整策略,推出双品牌模式,在130家门店试水,上新锅底和肉品,还搞了个亲子品牌锅韵,首月业绩凑合,但整体门店净增靠呷哺主品牌,凑凑还在收缩。
对比其他品牌,海底捞靠服务取胜,翻台率稳定,即便降价也保持品质。巴奴强调毛肚新鲜,小龙坎走辣锅路线,各有特色。凑凑的奶茶卖点时间长了不新鲜,成了鸡肋。集团负债率升到60%以上,现金流紧张,分析师预测如果不重组,退市风险很大。
这事其实就是餐饮业的水深。网红店来得快去得也快,凑凑从排队3小时到关店73家,用了不到十年。消费者现在APP上看评分3.5以下的店都不去,集团2025年计划关更多亏损店,聚焦一线城市,但竞争激烈,重庆成都那些火锅老家,本地品牌更接地气。
而且餐饮业本质是薄利多销,凑凑却反其道行之,高端路线在经济下行期行不通。2024年关店潮不止凑凑,整个行业13%门店倒闭,米其林级餐厅都跑路。低价品牌如小火锅,锅底便宜,食材自选,吃饱不贵,成了新宠。这模式其实就是呷哺早年的路,但集团高端化后就回不去了。
总之,凑凑的衰落是多因素叠加,高端定位撞上消费降级,管理失误放大问题。呷哺集团要想活下去,得砍掉包袱,回归初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