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开店上千家,一年营收60亿!用的却全是预制菜?
2000年的时候,杨国福和老婆一起在街头支起小摊,卖烤串和铁板鱿鱼这类街边小吃。摊位位置选在建设路步行街附近,那里人流量大。刚开始,生意不算火爆,但他们坚持下来,通过观察顾客反馈,慢慢调整口味和经营方式。到了2001年,杨国福开始琢磨麻辣烫的底料配方。他在家租的小屋里反复试验,尝试不同比例的辣椒、花椒和香料,逐步完善汤底的味道。2003年,他终于在哈尔滨永和街开出第一家麻辣烫店,叫杨记麻辣烫。店面规模小,只有几张桌子,开业后营业额一天能到380多元,这对他来说已经是起步的成绩。店里除了麻辣烫,还卖些烤鱿鱼和炸串,菜单简单实用。
2004年,杨国福把店名改成杨国福麻辣烫,品牌开始有点样子。他继续经营这家店,同时思考怎么扩大规模。2005年,他扩展菜单,增加牛肉片和蔬菜这类选项,吸引更多顾客。2006年,杨国福开放加盟模式,让别人可以用他的品牌开店。这一步关键,因为加盟能快速复制门店,而不用自己一家家开。加盟者交费后,得到品牌使用权和经营指导,杨国福从中赚取加盟费和材料供应收入。
2007年,杨国福注册了第一家公司,正式进入连锁加盟轨道。他从黑龙江省内起步,先在哈尔滨周边城市开分店。每开新店,他都亲自把关选址和培训,确保口味统一。省内公路上,货车开始运送统一调料,避免各店味道不一致。到2008年,分店达到十多家,杨国福建起小型仓库,集中配送底料和食材。这套供应链雏形让他控制成本,也保证质量。2009年,他引入基本管理系统,记录销量数据,分析哪些菜品受欢迎。
2010年,业务往省外伸,杨国福雇了管理团队帮忙。他参加行业展会,推广品牌,拉来更多合作伙伴。2011年,第一家外省店在辽宁落地,杨国福飞过去检查设备和操作。进入华北和华中地区后,门店数量稳步增加。2012年,杨国福优化供应链,签下更多供应商,初步设厂生产标准化底料。2013年,扩张提速,进北京和天津市场,他调整配方适应本地口味。
2014年,公司全国布局全面展开,南方市场如广东和上海也开了店。南方气候湿热,杨国福修改汤底配方,适应环境。加盟模式大放光彩,创业者蜂拥而来,杨国福提供统一培训和指导。2015年,他把总部从哈尔滨搬到上海,年末全国门店超过3500家。这一年,中央厨房概念落地,规模化生产预制食材成为核心。工厂在四川成都建起,负责调味料供应和零售产品生产。工人用机器处理辣椒酱和蔬菜,包装成预制包,方便门店使用。
预制菜在这时候发挥大作用,杨国福的中央厨房生产底料、肉丸、粉丝这类标准化产品。加盟店收到货后,只需加热,就能保持口味一致,避免手工误差。这套系统降低运营难度,也让扩张更快。2016年,门店破千,杨国福监控加盟收入,培训中心设立,新加盟者学操作规范。2017年,进西南地区,适应当地辣度偏好。他走访门店,收集数据,优化菜单结构。
2018年,杨国福引入数字工具,开发APP管理订单,提高效率。门店用平板点餐,服务加速。2019年,疫情来袭,他转战外卖合作,安装消毒设备,确保安全。2020年,业务恢复,杨国福推线上营销,社交平台吸引年轻客群。2021年,门店超过5500家,他规划长远目标,计划到2025年国内加盟店达9000家,集团营收破百亿。
预制菜业务越来越重要,杨国福不只供门店,还推出零售产品,如自煮麻辣烫和冲泡底料。2022年,公司递交港股IPO申请,虽然过程曲折,但显示出野心。营收主要靠加盟费和货品销售,2021年前三季度就超10亿,货品收入占大头,正是预制菜和底料贡献。供应链优化让物流覆盖全国,卡车每天发运,确保食材新鲜。加盟店只需解包加热,出餐快,成本低,这模式让小本创业者容易上手。
2023年,杨国福回归东北经典口味,在部分省份推黏糊麻辣烫。海外布局启动,先在亚洲和东南亚试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开了店,食材售价高,但吸引当地人。2024年,海外加速,欧洲市场加密,慕尼黑、柏林、科隆和爱丁堡陆续开店。海外门店超100家,以加盟和联营为主,美国门店里,非华人顾客占七成,显示国际化潜力。预制菜出口适应海外法规,底料调整辣度,迎合不同口味。
到2025年1月,全国门店超过6900家,全球接近7000家,覆盖20多个国家。营收通过加盟和供应链稳定增长,虽然整体麻辣烫市场2024年达1488亿,2025年预计1565亿,杨国福占份额不小。计划中的百亿营收目标接近实现,货品销售仍是主力,预制菜如连头熟虾、黑麦荞麦面和魔芋黑糕等新品推出,拓宽收入来源。
杨国福担任集团董事长,管理日常事务,身价估算40亿左右。他仍住哈尔滨,监督品牌运营。
整个发展靠的就是预制菜这张王牌,从小摊到千店帝国,杨国福抓住了标准化机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