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日料还在比谁更贵,日本平价品牌已扎堆“杀入”中国!
10月份上海街头又多了一家日本拉面店,町田商店的第三家门店正式开业,加上香港已经布局的两家店,这个日本Gift控股旗下的品牌,明显要在中国市场大干一场。母公司更是放出消息,计划到2028年前把海外门店扩到100家,是现在的三倍之多,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中国绝对是他们的核心目标。
其实不光町田商店,最近日本平价日料品牌都在国内忙着开店,寿司郎的扩张速度简直让人咋舌,今年3月的时候还只有50多家店,现在已经冲到100家了。
广州快开出20家店,每家店门口都排着长队,去年北京首店开业时,上千号人等着进店,被网友戏称“北京排队最狠的餐厅”。
他们家的“十元金枪鱼大腩”“8元焦糖鹅肝”这些限时活动,每次都能引爆社交平台,还有个叫肉肉大米的品牌,2022年才成立,现在已经有50家门店了,还计划5年内翻倍。
主打一人食日料,既有板前仪式感,又能保证翻台率,这种精准切入细分赛道的玩法,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早期进入中国的滨寿司、元气寿司,现在门店数也都突破了100家,平价日料的热潮算是彻底起来了。
日本平价日料集体“抢滩”,门店数量直线飙升谁能想到,几年前日料行业还经历过不小的动荡,后疫情时代,一批早期入华的日料品牌没能扛过去,纷纷闭店。
紧接着核污水事件爆发,消费者对日本食材的信任度降到冰点,不少日料品牌无奈之下只能降价求生,平价赛道陷入深度内卷。
本来以为日料行业会就此沉寂,没想到反而催生出新的机会,日料这个大品类开始分化,回转寿司、拉面专门店这些细分领域脱颖而出。
品牌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在垂直领域做到极致,町田商店专注家系拉面,28元的经典款、36元的招牌款,价格比日本本土还低。
寿司郎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人均消费亲民,还能吃到高品质食材,个人觉得,这些品牌能火,核心还是踩中了现在的消费心态。
大家不再盲目追求高端,而是更看重性价比,花几十块钱就能吃到正宗日料,这种消费体验自然受欢迎。
加上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场景化消费,一人食、朋友小聚,平价日料刚好能满足这些需求,要说这波热潮的“引路人”,绝对绕不开萨莉亚。
这个被称为“西餐界性价比之王”的品牌,其实早就给日本餐饮品牌打了样,他们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市场营收占比达到27%,撑起了四分之一还多的业绩。
截至今年8月末,萨莉亚在上海有197家店,广州222家,北京78家,内地总共有497家店,香港和台湾还有93家店。
萨莉亚人均30元的定价,让普通消费者都能轻松消费,在后疫情时代餐饮闭店潮频发的背景下,他们还能保持稳定盈利,这份实力确实让人佩服。
如此看来,中国市场对平价餐饮的需求有多旺盛,萨莉亚已经用数据给出了答案。
也正是因为看到了萨莉亚的成功,更多日本平价日料品牌才敢放心大胆地来中国掘金。
降本增效+本土化日本品牌的掘金密码这些日本品牌能做到低价还盈利,背后的运营逻辑值得好好说道,他们的降本增效手段,都是在日本“失去的30年”里练出来的真功夫。
90年代日本资产泡沫破裂后,经历了30年的通缩期,消费者捂紧钱袋子,餐饮行业只能靠价格战生存。
FOOD&LIFE、萨莉亚这些品牌,就是在那个时候磨练出了一套“省钱大法”,这套经验被完整复制到了中国市场。
供应链方面,品牌们都下足了功夫,寿司郎和顺德的鳗鱼工厂合作了十几年,从鱼苗挑选、养殖到加工,全程按照自己的标准来。
这种深度绑定的供应链模式,既能保证食材品质,又能控制成本,町田商店的汤底、面条等核心食材,也都实现了本地化供应,减少了运输成本。
门店运营上,自动化设备的运用很广泛,不少寿司店都配备了自动寿司饭团成型机,批量制作还能保证口感统一,减少了对后厨人员的依赖。
同时采用回转寿司加平板点单的模式,不用太多服务员,人力成本大大降低。
萨莉亚更是把精简做到极致,菜单不复杂,食材集中采购,后厨操作流程标准化,每一个环节都在控成本。
但光有降本还不够,本土化适配同样重要,中国的餐饮市场比日本更广阔,也更复杂。
不同地区的口味偏好不同,消费习惯也有差异,有些品牌会调整汤底的咸淡,增加辣味选项,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
肉肉大米强化一人食的仪式感,也是精准抓住了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本来想,日本品牌会不会直接把本土模式照搬过来,后来发现他们都在悄悄调整。
比如寿司郎会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增加一些本土化食材的寿司,町田商店的门店装修,也融入了一些中国元素。
只有做好本土化,才能在中国市场长久立足,毫无疑问,日本平价日料的入华热潮,给中国餐饮市场带来了新的思路。
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成本控制、细分赛道运营,都值得本土品牌学习,但中国品牌也有自己的优势,更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更懂中国的饮食文化。
未来的餐饮市场,竞争只会更激烈,无论是海外品牌还是本土品牌,想要站稳脚跟,都得在性价比和消费体验之间找到平衡。
日本平价日料的成功,证明了只要产品过硬、模式适配,就能在中国市场获得认可,而本土品牌也不用慌,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做好创新和差异化,同样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餐饮行业的本质,始终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波平价日料热潮,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至于哪些品牌能笑到最后,还要看谁能真正扎根市场,持续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