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排队王”餐馆:藏在烟火里的老味道,排再久都愿意等
#头条媒体人计划#北京“排队王”餐馆:藏在烟火里的老味道,排再久都愿意等老北京人早年爱凑热闹是出了名的——街边若有人起争执,围观的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瞧见前头有人排队买东西,甭管卖的是糖炒栗子还是酱肘子,先跟着排上队再说,图的就是个新鲜热闹。
可现在这股子劲儿淡多了:一来是大伙儿的好奇心没那么盛了,二来是日子过踏实了,没必要为点新鲜玩意儿冲动消费。唯独两样场景还能看见长队:一是超市门口大爷大妈等着领鸡蛋,二是每月发退休金的日子,老爷子们早早守在银行门口,那股子准时劲儿,比上班还上心。
总有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这话听着有点偏颇。要说纯粹的北京本地菜,确实不如川湘粤鲁那般花样繁多;但要是真懂吃、会找,藏在胡同里、大街上的好馆子,能让你吃一个月不重样。今天就聊聊那些“火到现在还在排长队”的餐馆,个个都是经得住时间磨的“硬茬子”,排队再久都有人愿意等。
首当其冲的,必须是东直门簋街的胡大饭馆。
这馆子在簋街扎了二十多年根,主打小龙虾和川菜,别的不说,就说那麻麻辣辣的十三香小龙虾,个头大、肉紧实,一口下去满是鲜味儿,多少人就为这口,从下午排到晚上。巅峰时候,等位的顾客能有上千人,门口的折叠凳能从店门口排到街对面,服务员手里的叫号机就没停过。你说这生意咋就这么火?简直是闭着眼都能赚钱。风里雨里,胡大永远在簋街等你,二十多年过去了,热度就没降过。
到北京,有两样吃食是绕不开的:一是烤鸭,二是涮肉。没吃过这两样,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北京。
先说说涮肉。早年间,提起涮羊肉,大伙儿第一反应就是东来顺,铜锅炭火,肉片薄得能透光,蘸上韭菜花、芝麻酱,那叫一个地道。后来个体餐馆多了,白塔寺那边冒出了“涮肉一条街”,能人居、百叶居这些馆子都火过一阵,每到饭点,铜锅冒的热气能飘半条街。
再后来白塔寺涮肉街拆了,北京人吃涮肉的热情没减,反倒一股脑往南城跑。南城的窑台涮肉、老五四季、兴隆四季、鸿运轩、南门涮肉,还有丰台的冰锅涮肉,都成了“涮肉爱好者”的聚集地。那时候有车的人,还愿意开几十公里去昌平吃阳坊涮肉,就为那口正宗的老北京铜锅味儿。
不过现在最火的涮肉馆,得数牛街的聚宝源和平安大街的满恒记。这两家店就跟开了挂似的,天天门口排满队,夏天就算到了晚上十点,还有人坐在小马扎上等着吃那口热乎的。不少人说这俩老板“走了狗屎运”,其实哪儿是运气?人家的肉新鲜、麻酱调得地道,才留得住客。
只是我现在反倒不常去这两家了——一来是成了网红店后太闹腾,说话都得扯着嗓子;二来是有些老味道变了,比如南门涮肉,现在不用炭火改用气了,少了点老北京涮肉的烟火气;鸿运轩更离谱,连香菜末都开始收钱,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嘛。
再说说烤鸭。我是个“烤鸭控”,吃来吃去,还是最认全聚德的老味道。
大董的烤鸭讲究“酥不腻”,四季民福的烤鸭能就着胡同景吃,我都去尝过,但论起心里的偏爱,还是和平门、前门的全聚德老店。可能吃的不只是烤鸭,更多的是那份对老北京老字号的感情——小时候跟着爸妈来吃,觉得烤鸭是“过年才有的好东西”,现在再吃,嘴里是香味,心里是回忆。
和平门的全聚德也常年排队,去年十月份我去的时候,一楼正好装修,得往四楼走。服务员是个外地小姑娘,却能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端茶倒水、片鸭子都麻利得很,热情又不絮叨,吃得人心里舒服。我常去的这几家老店,早就不用看菜谱了,张口就点:盐水鸭肝嫩得没话说,火燎鸭心带着点焦香,再配一碟甜面酱、一摞荷叶饼,吃的就是这份熟稔和安心。
至于甘家口柴氏风味斋的酱肘子、各处小肠陈的卤煮,这些快餐式的排队馆子咱们今天就不提了,专说能坐下来好好吃顿饭的“正经馆子”。
还有一家必须提的,是石景山的安诚居干锅鸭头。
我在这家店吃了二十多年,从年轻时候跟朋友聚餐,到现在带着孩子来,那锅麻辣鲜香的干锅鸭头,愣是没吃腻。鸭头炖得软烂,轻轻一抿就能脱骨,辣度能选,不管是能吃辣的还是怕辣的,都能找到合心意的口味。这家店也常年排队,饭点去晚了,就得在门口等着,可就算等,也愿意——毕竟二十多年的老味道,不是随便哪家馆子都能比的。
你别以为开餐馆容易,尤其是这些能火几十年的“排队王”。就说涮肉馆的麻酱,看着简单,里头的料水都是秘方。当年老五四季的麻酱,是用几十味中草药熬出来的,光这料水,就引得不少人模仿。那时候老五四季和兴隆四季,还因为秘方的事儿闹过矛盾,不过都是过去的事儿了,老五四季的老板都走了好几年,现在再想,还是“以和为贵”最实在。
除了这几家我常去的“排队王”,北京肯定还有不少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好馆子,只是我没发掘到。要是您知道哪家餐馆也天天排长队、味道还地道,可得在留言里说说——这辈子别的爱好没剩多少,“色”都戒了,就剩这张爱吃的嘴,总得把好吃的都尝遍才甘心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