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设备“开门”运转,合肥建设66个“共享实验室”
科技创新如何更好赋能产业发展?最近,合肥又开展了新的探索。记者从合肥市科技局获悉,合肥依托28家新型研发机构,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聚变能源等产业领域,建设了66个“共享实验室”。共享,意味着什么?
据了解,这是合肥在科研资源配置上的一次创新探索,旨在打开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大门”,让科研设备、科技人才等,更好服务于重点企业,解决产业发展需求。
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内,实验员正在做实验。
科研设备“开门”运转
在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的微纳中心,记者跟随科研人员穿过一道道净化门,走进科研核心区。实验室里,一套高压磁控溅射设备正在运行,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微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石洪威一边调试,一边向记者介绍,这是他们为合肥致真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主力装备。
“这台设备原来只用于课题研究,现在企业也在用,我们帮他们做中试验证,测试精度、稳定性。”石洪威说。
像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合肥目前已组建了57家。这些机构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服务产业的使命。它们面向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积攒了一批高端科研设备,往往都是企业所不具备的。
过去,企业想借科研设备,常常找不着门路。石洪威告诉记者,这些设备以前更多是科研人员在用,企业接触得少,使用率并不高,“成本又高,放着不用很可惜”。
为此,市科技局遴选出28家新型研发机构,首批试点建设了66个实验室。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共享实验室一头连接科研机构,一头服务产业,是一次“双向赋能”——对新型研发机构来说,能提升设备利用率、形成科技服务收益;对企业而言,则能解决实验环境搭建难、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等实际问题。
对外开放的还包括技术和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怎么用上“共享实验室”?
“共享实验室是科技资源的整合。”合肥市科技局平台处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把66个共享实验室统一纳入清单并面向社会发布,企业可以通过市科技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咨询,也可以直接在各研究院自己的官网或公众号查看服务内容、预约检测。
在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企业通过该院公共服务平台网站,或者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微信公众号就能预约实验。石洪威说,实验室不仅提供检测,还依托新认定的“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企业量身定制工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共享实验室”对外开放的不仅是科研设备,还包括技术和人才。
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副总经理席婷介绍,他们主要向企业提供三类共享服务,即设备共享,配备完善的小试、中试、检测设备,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投入;技术共享,为企业提供工艺开发、难点攻关等技术解决方案;人才共享,由高层次科研团队参与产品验证和数据分析,降低研发门槛、节省人力成本。
“以前企业想做一个实验,要自己建平台、买设备、请技术员,现在只要把需求提出来,我们就能配套完成。”席婷说。这样的模式,不仅提升了设备利用率,也让科技资源真正流动起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共享实验室,还关乎合肥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通过共享实验室,获得“拎包式”的技术服务支持,比如开展中试验证、产品打样、测试分析,企业的科研成果加快落地。
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围绕汽车动力系统,建设560kW重型发动机台架等平台,为江淮汽车“尊界”车型提供油电效率、排放标定等关键验证服务,助推其成熟上市。大健康研究院提供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持阿法纳生物RSV mRNA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IND受理。
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也在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主动孵化企业、承接项目,构建“研发—孵化—转化”一体化路径。合肥市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已通过共享实验室平台,孵化出“和晨生物”“凯泰莱铂”等初创企业,并通过技术入股、服务换股等方式,反哺研究机构本体,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循环”。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共享实验室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资源共享,而是要以服务为纽带,打通科研与产业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接下来,合肥将在经费支持、基金引导、服务采购等方面,为共享实验室建设提供多元化保障,鼓励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向产业链延伸,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合新闻记者 卞怡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