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青酒:从“洞藏”酿出的时代新香
㵲阳河蜿蜒,沪昆高速穿行而过。山河交汇处的镇远县青溪镇,贵州青酒于此扎根七十年。重阳时节,酒厂内,一年一度的“下沙”仪式如期举行,这是新一年酿酒的开端,也是一段关于时间、自然与传承的酿造故事的延续。这座老酒厂,如何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风采?从历史中走来,于洞藏中传承,在变革中重塑,青酒正以崭新的姿态,开启新的篇章。
历史沉淀:在变革中酿出时代醇香
翻阅贵州青酒的历史,是一部扎根于土地的地方酿酒史。
1955年,镇远七家老字号酒坊携手合营,成立“青溪酒厂”,奠定了青酒的酿造根基。数十年间,青酒在变革中成长,逐步构建起自己的酒业版图。
2010年,企业营收突破10亿元,创下行业瞩目的“青酒速度”;至2012年,其产能、销量与纳税额稳居贵州酒企第二名,年综合产能达1.2万吨,成为仅次于茅台集团的“酱香中坚力量”。
荣誉,是成长的见证。自1986年首获“贵州名酒”称号以来,青酒连续多届荣膺这一殊荣。2012年,被认定为第一批“贵州老字号”;2024年,更成功入选“第二批贵州省工业遗产”与“贵州省第三批酒旅融合景区”。每一项荣誉,都刻录着青酒踏实前行的足迹。
天然基因:洞藏技艺成就独特佳酿
一瓶好酒的诞生,离不开人才、技术与风土的共振。在贵州省政府的统筹推动下,茅台酒厂的技术团队带着核心菌种与酿造技艺进驻青酒厂,开启了“酱香基因”的传承与创新之路。经过反复验证,团队惊喜地发现:镇远的气候、土壤与微生物环境,竟与茅台产地高度契合,天生就是酿造酱香型白酒的“黄金地带”。
20世纪70年代,在茅台专家的指导下,青酒厂启动酱酒研发,1975年成功酿出第一瓶酱香青酒,从此踏上了“酱香”“浓香”双品类的企业发展之路。
如果说酱香赋予青酒以底蕴,那么独特的洞藏工艺,则赋予其独具一格的灵魂。
厂区内的山峰腹地,藏着一座可容纳2万吨酒的“洞藏酒库”。自20世纪80年代起,青酒便开启洞藏实践。这里恒温、恒湿、恒氧,为酒体的陈化提供了理想的洞天。
洞中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与陶坛内的酒体进行着缓慢而复杂的交互,促使酒体分子结构趋于稳定,口感愈发醇和、柔顺,香气也更加丰满、突出。
正是这一独特工艺,让“洞藏青酒酿造技艺”于2007年被列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酱香+洞藏”,更成为青酒的品质的独特标签。近半个世纪的坚守,让青酒储存了近万吨不同年份的酱香老酒,从根本上奠定了其“真年份酱香老酒”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重塑:一杯青酒的时代新韵味
“喝杯青酒,交个朋友”——这句经典的广告语,曾是一个时代的温暖记忆。
辉煌过后,青酒也曾经历沉寂。转折发生在2021年,全新经营团队与资本力量的加入,为这家老牌酒企注入了焕新的活力。
面对新格局,青酒开启全面战略调整:聚焦核心产品,确立“酱香为主体”的产品主线,重塑价格体系与品牌形象,以更清晰的姿态面对市场。
渠道变革同步推进。在巩固传统经销网络的同时,青酒积极拥抱互联网,推动酒旅融合,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生态。成效已然显现,目前,青酒销售网络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业绩较2021年实现6倍增长。
品牌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对一方土地的贡献上。青酒通过产业链延伸,累计带动当地近千人次就业,真正成为扎根贵州、赋能地方的实业力量。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一边是千年古城的酿造传承与洞藏岁月的自然馈赠,一边是市场大潮中的创新魄力与品牌重塑的远大志向。这杯历经沉淀的青酒,既蕴藏着岁月的醇香,也饱含着对未来的热情。它正以全新的姿态,邀请新老朋友,共同举杯,品尝时间的味道,共赴下一场山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戴正国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陈丹
三审 周灿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