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最美工匠 | 他们,用匠心守护茅台生命之魂
在茅台酒酿造长河中,无数匠人用双手与心血浇灌这瓶酒的灵魂。他们默默坚守生产一线,用执着与热爱诠释“质量是生命之魂”的信念。10月18日召开的2026年度生产·质量大会上,茅台集团对第四届“茅台工匠”及优秀师徒进行表彰,从这几位茅台工匠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品质的守护者。朱云跃:匠心酿就茅台魂
今年38岁的朱云跃,2012年进入茅台酒股份公司制酒十二车间,从零起步学习酿酒技艺,两年后升任副班长,五年后成为班长,2022年被任命为21班酒师,便完成向技术骨干的跨越。
接手21班时,他面临严峻挑战:该班组使用陶土砖晾堂,产质量长期垫底。他系统梳理五年数据,建立工艺档案,每日监测温湿度,早出晚归,只为摸清陶土砖特性。最终提出“分段调控法”,根据不同气候的温湿度变化情况,精准把控摊晾时间与收糟温度,显著提升发酵效果。清理窖底也取到关键作用。2023年基酒产质量排名跃居第九,2024年位列车间第二,打破“产质双低”困局。
朱云跃(右一)带领班组成功争创“工人先锋号”
他推出创新管理:严管现场、精育人才、凝聚团队。实行“区域负责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安全生产无死角,连续两年获车间综合考核第一。人才培养上构建“三维成长体系”:技能上“师带徒”+岗位练兵,管理上输送骨干,思想上发展党员。团队建设中,他善用荣誉激励,带领班组成功争创“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号”“质量信得过班组”。2023年获评“优秀班组”后,全班自发将奖金捐作建设基金,彰显强大凝聚力。
面对数字化趋势,他推动传统经验数据化,编创顺口溜帮助年轻员工记忆术语,始终坚守“质量是生命之魂”。2023年班组酱香率达98.7%,创历史新高。
梅光连:曲香深处铸匠心
47岁的梅光连,自2000年进入制曲车间,已在曲香弥漫中坚守了整整25年。从制曲新人到18名徒弟的“师傅”,她将青春奉献给每一块酒曲,用汗水浇灌出“茅台工匠”的荣光。
制曲是茅台酒的灵魂工序,需经历小麦磨碎、拌曲配料、踩制成型、入仓堆积发酵、翻曲、拆曲等40余天周期,再贮存半年方可使用。其中翻曲最为艰苦,仓内曲块温度达60℃以上,须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进行作业。尽管如此,她始终坚持亲力亲为,踩曲环节日行超3万步,翻曲衣衫常被汗水浸透。
梅光连测量曲块发酵温度
2005年任副班长,2007年任班长,2011年成为曲师,她见证了制曲车间的扩建、投产,也亲历传统工艺与现代管理的融合。尽管设备与流程变化,她始终坚守“质量是生命之魂”的信仰。并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按季节调控水分、摊晾时间”等经验,显著提升产质量。
截止目前,共带徒18人,过程中坚持“先理论、后实操”,16人已顺利出师,其中不乏车间骨干、技能大赛获奖者。对待徒弟,她亦师亦友。通过不懈努力,她考取了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高级裁判员及一级酿酒师资格。
葛帮贵:勾兑人生华章
1982年出生的葛帮贵,2007年入厂从制酒工做起,历经酒库、质检,逐步成长为国家级首席酒体设计师,是茅台勾兑领域的顶尖人才。
2011年调入质量部后,他专注新酒检评与原辅料检验,苦练品评技能。2012年考取三级品酒师,此后陆续取得二级、一级资格,并在多项赛事中勇夺桂冠。2015年进入勾贮车间,开启职业生涯转折。2016年成为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白酒评委。后斩获首届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大赛第一名、全国白酒酒体设计师竞赛二等奖、全国食品工业行业技术能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首席酒体设计师、国家级酒体设计师等荣誉。
葛帮贵正在勾兑茅台酒
作为“王莉国家级大师工作室”成员,他积极传承技艺,担任公司品评培训讲师,累计培训超2000人次。他授课生动,鼓励学员表达,培养出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至今,他独立完成53%vol茅台酒勾兑3万余吨,基酒利用率高达97.41%;完成43%vol主基酒勾兑1700余吨,保障市场供应。
赵昱君:精雕细琢“最后一关”
1989年生于仁怀的赵昱君,2012年从贵阳医学院毕业后加入茅台集团,成为包装车间的一员。初入岗位,她从洗瓶、贴标、装箱等基础操作学起,苦练“贴标、栓丝带、装箱”三大基本功,迅速成长为岗位能手。10余年来,她扎根一线,2018年任副班长,2021年晋升为质量老师,先后荣获多项荣誉,走出一条踏实坚定的工匠之路。
工作中的赵昱君
作为质量老师,她深知包装是茅台酒出厂前的“最后一关”,关乎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体验。她坚持“一洗、一灌、一贴、一栓、一装、一喷、一捆”全流程精细化管理,带领班组实现连续4年质量合格率100%,做到“零出错、零返工”。面对个性化包装任务复杂多变的特点,她创新推行“分段式发放材料、中途小结、及时纠偏”的管理模式,有效防范批量差错,获车间高度认可。
她将“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内化于心。如今,她也接过“传帮带”重任,亲自指导新员工,并收徒两人,毫无保留传授经验。在她的培养下,徒弟屡获技能竞赛奖项。她计划今年再带两名徒弟,持续助力人才成长。
赵昱君眼中的“工匠精神”,既是技术上的极致追求,也是职业操守的坚守。她倡导“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活路多干点、过程精细点”,始终视质量为生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沈仕卫
编辑 湛泽梅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李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