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藏着多少你不知道的事儿?
在咱们中国,饺子那可不仅仅是一种吃食,更像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美味密码。小小的饺子,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与团圆的味道,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美食文化符号。接下来,就和小食一起深入了解这充满魅力的饺子,看看它背后都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饺子的发展演变之路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食品,当时被叫作“月牙馄饨”。魏张揖在写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了这种食品。从名字就能想象出,那时候的饺子形状像月牙,和现在的饺子模样已经很相似了。
早在南北朝时期,饺子就已走进寻常生活,文献里记载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这里说的“馄饨”,就是早期的饺子。那时候吃饺子的方式和现在不同,煮熟后不单独捞出来,而是连汤带饺一起吃,“馄饨”这个名字也便由此而来。这种吃法如今在河南、陕西等地依然常见。当地人吃的时候,还会往汤里撒把香菜、葱花,再加点虾皮、紫菜提鲜,简单几样小料,就让一碗带汤的饺子鲜得有层次,既保留了老传统,又吃出了地方特色。
到了唐朝,饺子的模样基本和现在没差了——不仅是标志性的月牙形,吃法也变成了捞出来单个盛盘,当时还被称作 “偃月形馄饨”,更贴近现代饺子的形态。那时候的饺子制作已经相当讲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就专门提过长安萧家馄饨:他家煮馄饨的汤格外精致,连浮在表面的油花都要仔细滤掉,滤净的汤甚至能用来煮茶,足见当时对饺子细节的打磨。更有意思的是,1959年和198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里先后出土了形似月牙的饺子,和现代饺子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唐朝时,饺子不只是中原人的心头好,还顺着丝绸之路传到了西域,成了跨越地域的美味。
而在唐代的宫廷里,还藏着一段饺子“前身”的趣闻。唐太宗李世民爱吃丸子,却总嫌纯肉馅太过油腻,便下令让厨师在肉里掺些蔬菜,既保鲜味又解腻。可难题来了——加了蔬菜的馅料松散得很,无论油炸还是水煮,都没法成团。情急之下,厨师用面皮把这松散的肉菜馅裹起来再下锅煮。李世民尝了一口,追问这新吃食的名字。厨师回“牢丸”。李世民听了连连点头,“牢丸”也从此成了宫廷节庆的招牌吃食,后来慢慢传到民间。而从“牢丸”的形态来看——面皮裹馅、水煮而成,其实已经和现代饺子的核心特征十分接近,算是饺子在唐代的“前身”之一,也让饺子的历史脉络多了一段有趣的宫廷渊源。
宋代的时候,饺子有了更贴近口语的称呼,先是叫“角儿”,南宋时又得名“燥肉双下角子”。这一时期,饺子还传到了蒙古地区,不仅在蒙古语中读为“匾食”,形态也跟着变了——从原先的皮薄馅小,改成了更扎实的皮厚馅大,更贴合当地的饮食偏好。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饺子借着这股势头走向了世界各地。如今的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追根溯源,都是在宋代传过去的“匾食”基础上,发展出的地方变种。
到了明代,饺子的文化地位进一步巩固。明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也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可见,明代北方地区过年吃扁食已经取代了原来过年吃圆子、年糕等食物的习俗。明末学者张自烈说:“水饺耳,即段成式所述之食品,乃汤中牢丸,或称粉角。北方人将‘角’读作‘娇’,故称之为饺饵,后讹传为饺儿。”
到了清朝,饺子早就是餐桌上的“顶流”美食,街头巷尾的饺子馆随处可见,烟火气十足。 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清道光九年由河北任丘人边福创立的饺子馆。这家馆子没靠噱头,全凭实打实的味道,从边福起,手艺和口碑一代代传到边家子孙手里,规模越做越大。 真正让它名声大噪的,是第三代传人边林。为了把饺子做得更出彩,他跑遍江南塞北,四处寻访食材、搜集烹饪经验,最终把中华烹饪的底层原理和传统饺子技艺融在一起,成功创制出大名鼎鼎的“老边饺子”。
各地饺子大赏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人,吃饺子的喜好那可是千差万别,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饺子,每一种都独具风味,让人垂涎欲滴。
在广东,早茶里的水晶蒸饺那可是一绝!它的皮是用澄面做的,薄得像纸一样,还晶莹剔透,能隐隐约约看到里面的馅料。咬上一口,爽滑鲜甜,口感美妙馅。水晶蒸饺的料多数以鲜甜为主,虾仁、猪肉、玉米、胡萝卜等食材相互搭配,鲜美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满是大海与田园的清新滋味。
鲅鱼水饺是胶东地区的招牌美食。个头大得堪比巴掌,挤满盘子,霸气十足!鲅鱼肉质鲜嫩,弹性十足,搭配上新鲜的韭菜,味道鲜而不腻,每一口都能感受到大海的馈赠。据说鲅鱼水饺的起源还跟秦始皇有关呢,传说秦始皇尝了这种去刺的鱼肉饺子后赞不绝口,从此就流传了下来,如今已经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
四川人爱吃辣,红油水饺就特别对他们的胃口。饺子皮薄得能裹住满馅的汁水,咬开先是肉馅的鲜嫩,紧接着红油的香辣就裹着花椒的麻意冲上来。白糖提鲜、酱油增香、蒜泥添味,辣中带麻、酸里藏甜,酱香混着肉鲜在嘴里翻涌,连汤汁都鲜得让人想一口喝光。说到红油水饺,就绕不开成都的钟水饺。自1893年创始至今,它始终是经典代表——全肉馅小巧玲珑,淋上红亮的汤汁,鲜、香、微辣还带着回甜。要是配上酥掉渣的椒盐锅魁,一口饺子一口锅魁,那满足感,爆棚!
陕西的酸汤饺子也不容小觑。酸汤是这道美食的精华,用香醋、辣椒和多种香料精心熬制而成,味道浓郁醇厚。饺子的馅料一般有牛肉、羊肉或猪肉,搭配各种蔬菜,一口饺子,一口酸汤,酸辣开胃,让人食欲大增。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酸汤饺子,浑身都暖和起来了。制作酸汤时,虾皮、香菜、葱花、紫菜这些配料必不可少,再加上适量的盐、味精、酱油、辣椒油等调料,用饺子汤一冲,那香味瞬间就出来了。
在东北,酸菜大肉饺可是餐桌上的常客。酸菜是用大白菜经过传统的腌渍、发酵工艺制作而成,酸味清新,口感脆嫩。猪肉则选用肥瘦比例恰到好处的,一般是3:7或4:6,这样的猪肉绞成肉馅后,既能保证口感不柴,又能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油脂,与酸菜完美融合。咬上一口酸菜大肉饺,先是酸菜的清爽微酸在舌尖散开,接着是猪肉的醇厚香气和肉汁缓缓释放,最后酸菜的脆嫩与肉馅的绵软交织在一起,层次丰富,越吃越香。
河南的粉皮饺子也很有特色,把饺子和粉皮一起煮,叫作“粉皮饺子”,寓意“玉带缠宝”。粉皮吸收了饺子的汤汁,变得软糯入味,饺子也因为粉皮的存在,多了一份独特的口感。煮的时候,锅里的汤变得浓稠鲜香,每一口都能感受到粉皮的爽滑和饺子的美味,让人回味无穷。
冷热饺子各有门道吃饺子也是有讲究的,热饺子和凉饺子的吃法就大不一样,口感体验也各有千秋。
热饺子刚出锅的时候,热气腾腾,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不过吃热饺子可得小心点,不能心急,得慢慢地咬一小口,先把里面的热气放一放,不然准得烫着嘴。刚入口的时候,因为太烫,可能尝不出什么味道,可等那股灼热劲儿过去,饺子的香味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样,一下子在嘴里散开了,那感觉,就像“柳暗花明又一村”,越嚼越香,让人陶醉其中。
凉饺子则是另一番风味,吃凉饺子就讲究个痛快,最好一口一个。凉饺子的口感更加紧实,咬起来更有嚼劲,馅料的味道也更加浓郁。吃的时候,再配上一碟香醋或者辣椒油,过瘾!
吃完饺子,最不能少的就是那碗饺子原汤,老话说的“原汤化原食”,可不是没道理的。 煮饺子时,面皮里的淀粉、馅料的鲜味儿会融进汤里,这汤喝着不寡淡,还带着饺子的醇香。尤其吃了肉馅或重油的饺子,喝上几口温热的原汤,既能解腻,又能帮着消化,胃里暖乎乎的,特别舒服。
(赵钰)
图源:摄图网、李李、暴食野猪(小红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