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品鉴菜单里的秋意渐浓
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时候。天空变成纯净高远的北平蓝,像一块巨大的琉璃,阳光透过丝丝缕缕的云洒下来,整座城市因为光影的斑驳而多了一种带着棱角和纵深的美。在这样的秋里,探索的冲动几乎是不可抑制的:去故宫,在秋阳斜照下聆听历史的回音;登香山,在层林尽染中感受心志的舒展;逛胡同,在围聚一起下棋聊天的街坊之间,在方正的蓝天和越墙而出的柿子树下,体味北京这座帝王之都吝于示人的人间烟火。
院子里的柿子渐渐熟了
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博大深沉,又细腻温柔,同时带着咏叹调一般的短暂和浓烈。这样的秋是感官的,也注定是人文的。在1996,我们以一张“平分秋色”主题品鉴菜单致敬金秋的北京:秋意正浓,正是与万物分秋色的好时节。
而北京金秋的人文气息里,也不应少了川味的浓淡相宜。
与万物分秋色,这里的分不是争,而是带着捕捉和挽留的心,将秋色的斑斓,秋意的浓郁与秋物的丰富以精致餐饮平衡的真意呈现给食客,希望无论窗外天气如何莫测,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这样一席秋馔,重新记起老舍先生文字里那个仿如天堂一般的北平之秋。
这种平衡,首先是口感的平衡。
前菜
活捉莴笋尖
烟笋油浸鲍鱼
一个脆生生,四川青皮莴笋取嫩尖儿,先用盐将水分逼出,再用冰水泡发至最佳的脆嫩状态,搭配加了刀口辣椒红油的麻酱;一个哏啾啾,三头鲍用佛跳墙的做法煨5小时后收汁,搭配同样使用原汤收汁的四川烟笋。
莴笋尖
口感的平衡之下不变的是川菜对味型的巧妙拿捏:麻酱和原汤调了些许甜辣彼此呼应,而麻酱本身的醇厚又与烟笋鲍鱼的熏烟收尾相得益彰。
烟笋油浸鲍鱼
至于秋季同样也是莴笋尖的最佳食用季节,只是这张菜单中众多伏笔中的第一个。
这种平衡,还是味型的平衡。
头菜
藿香鱼肉狮子头
藿香鱼肉狮子头
头菜中,银鳕鱼、比目鱼、鱼翅、蟹黄成为狮子头的原料,汤底加螺丝椒和藿香熬制,配青柠酱同食。猪肉被鱼、蟹、翅替代,不腻不燥,正适合秋季温补。
主菜
干烧大虾
这张秋季菜单,1996选择用烧菜做主菜。
明末清初,清政府组织“湖广填四川”,以应对四川战乱后人口锐减。来自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的移民带来各自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技法:一方面,“煨”“焖”“烩”等技法与四川本地的烹饪传统相结合,逐渐演化出独具特色的“烧”法;另一面,移民也带来对辛辣的不同理解,为后来川菜以“麻辣”为核心的复合味型体系奠定了基础。
干烧大虾
从这个角度,干烧大虾作为主菜再四川不过。
而同样是烧菜,板栗烧鸡是红烧,这道大虾则是干烧。以青岛大虾为食材,不勾欠自然收汁,讲究见油不见汁,搭配用五花肉丁、甜笋丁、香菇丁、姜丁和独头蒜丁炒成的臊子,一道菜可以吃到三种体验:先剥虾头嗦虾油,尝虾油的鲜香;再吃虾肉,品虾肉的鲜甜;最后嚼虾皮,咀嚼虾皮的干香。期间臊子的甜辣时隐时现,让每一口都浸润了川菜的复合之美。
这种平衡,更是新与旧的平衡。
风味
板栗烧鸡
川菜讲究百菜百味。一张川菜的秋季品鉴菜单,已经有了百合鸡豆花的咸鲜,夫妻肺片的麻辣,酥皮樟茶鸭的五香和烟熏,惊喜还能来自何处?
1996的答案是一道咸甜味型的板栗烧鸡。
板栗烧鸡
广东扇鸡煸出油脂后,与四川小黄姜,30年老黄酒,土黄冰糖和怀柔板栗一同小火烧制一个半小时后即成。烧菜是常被忽略的一类川菜,1996选择用这道川式烧菜唤起人们关于秋天的共同回忆:里面有好鸡小火慢炖后的入味软烂,有板栗正当季时入菜的软糯香甜,有入秋后人们对浓郁和咸甜的本能渴望,也有在寒冬来临前让所有美好一起绽放的尽情尽兴。
正因为回忆的温度和重量,这道板栗烧鸡的余味近乎无限。
这种平衡,同样是技法的平衡。
风味
炭火毛血旺
如何让毛血旺这样的传统经典在当下重获新生?1996的做法是更科学的方式呈现更优质的食材。
传统自炒底料搭配秘制蒜汁,主角则是由牛奶鸭血、鸽子蛋、牛小排、定西烤土豆、洪湖藕、自制午餐肉、甜笋、鲜肥肠头和鲜毛肚组成的毛血旺天团。食材的提升并没有丢弃时间沉淀而成的搭配逻辑,搭配浓而不腻,香而不辣的汤头,并以热而不开的碳火炉方式呈现,带来的不仅是可以媲美老四川街边麻辣烫的儿时味道,还是一道值得品鉴菜单一席之地的传统新生。
炭火毛血旺
这道毛血旺的好,在你空嘴吃第二碗时就会明白。
最后,不出意外地,这种平衡也是庙堂与市井的平衡。
甜品
米香燕窝
甜品里,燕窝被拿来与黑芝麻小汤圆配对。东北五常大米和四川小红花生磨成米浆,发酵后熬至浓稠作为汤底,一口下去,燕窝的爽滑与汤圆的软糯相映成趣,殊途同归的细腻又让两者在口腔中融为一体,不知不觉间一碗落肚,还没来得及回味,但心底已经开始期待冬天的到来了。
米香燕窝
因为冬天又会是一场独属于1996的关于时令和风物的精彩。让人重新与万物连接,并从中汲取力量的精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