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没有心目中的白茶“最佳品饮期”呢?
还没从夏末的高温巅峰下来的我们直接进入速冻模式,果然极致热浪之后伴随的就是极致的温差。这种来自然规律的变化节点有时候也出现在老白茶的转化里,就像季节交替有着特定的节奏,老白茶在岁月的沉淀中也存在着微妙的转变时刻。茶的属性比较多面,从植物加工成可以喝的饮品,有它的新鲜度递减的自然属性;但从茶的独特性来看,它又有着内质变化与时间交互的神奇流变之所在。
就像说起酒,大家肯定不会有所谓“过期”的概念,因为能给人带来香久益清,味久益醇的感官体验,甚至越老越有味道。而茶虽说达不到酒的无限期“永葆青春”,但在一定的程度上,茶的年份加成在风味里的表现也是显而易见的。
但有时候我们也常常发现,当茶叶的色香味的综合呈现达到某种味蕾极致体验的高度,你会发现它的急转直下,它的断崖式落差的风味变化,老茶的极限并不是扬升式的,并不与年份成正比。
这也让学委好奇起来,白茶是不是存在它的最佳品饮期?这种变化的抛物线的顶点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跟着学委的头脑风暴一起来聊聊吧!
01)
先来弄清楚什么叫茶的最佳品饮期?
说起茶的品饮,我们掰开了揉碎了来说,这里面就涉及到好几个要素了,比如人、茶、人与茶之间的交互。
每个要素从更细化的角度来说都是就具有变量的。就像当我们提到喝茶的人对于茶的最佳状态的要求可能就有些不一样。
比如喝鲜派就喝茶制成之初的鲜爽度,新茶的花香与鲜灵活甘才是喝茶唯一的品鉴锚点,除此之外的陈化风味可能就都要被“打入冷宫里”,毕竟它“过期了”。
这时候,喝白茶就喝那个新茶的“鲜”气,就像广东人吃菜讲究食味的“镬气”。香港作家陶杰曾言:“镬气是令满座宾客大喜的一阵迷魂剂。只有广东人懂得争分夺秒在菜未抵桌时享受镬气的片刻销魂。”新白茶时期的甘甜鲜醇就是它的“片刻”销魂。
钟情于新茶美妙的人执着于这种体验,那这个阶段就是白茶的最佳品饮期。如同陈晓卿在《至味人间》里面说的那样:“菜没了这个新鲜劲儿之后,再和它亲近,就像靠在你肩头的女孩,心里一直想着前男友。”
再说到喝醇派,可能并不在意新白茶的“花容月貌”,我要是滋味感垂顺丝滑,是沉淀后的平和妥帖,年份消弭了新茶多酚类内质的锐度,陈化融合了茶质的深层次的交错与链接,茶汤变得与味蕾的触达更平衡。
*品重·2011年寿眉茶汤
就像经过长时间文火炖煮的“佛跳墙”,喝的就是一种复合胶质的醇感。这个阶段,白茶的最佳品饮期可能更长了。
还有一种喝复合度派,这时候对茶的要求可能就更高了。喝茶老餮们常常“嘴刁”到在每个维度要求茶都有很好的表现。
*鼎白·2010年白毫银针-可可香馥郁茶汤醇稠顺滑正处于最佳品饮阶段
妥妥的“既要又要还要”的存在,嗅觉与味蕾在长期的训练之后拥有高位的阈值。茶香能不能更高级?(毫香、花香、陈韵、可可香统统都来)茶汤能不能更极致?(醇和压舌、灵动活甘、轻柔飘渺一一展现)韵味能不能更清晰持久?(蜜韵、木韵、山场韵此起彼伏)当这些想要的综合风味抱团达到最佳定点之时便是白茶最佳品饮期的终点。
所以,你认为的白茶的最佳品饮期是什么样的呢?每个人的标准还真是千差万别。
02)
不被定义的白茶,有自己的节奏
我们一般所熟知茶叶作为食品,有国标规定的保质期,并且建议了某个年数之内的赏味是最佳的。
在这个层面的所谓最佳品饮期,从专业角度讲,就是茶叶在储存过程中,其色、香、味等综合品质达到相对最优状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品饮,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款茶独特的风味和魅力。
对于白茶来说,其最佳品饮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白茶的品类,像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因原料等级和制作工艺存在差异,它们的最佳品饮期也不尽相同。
通常情况下,白毫银针较为细嫩,其最佳品饮期或许会稍早一些;而寿眉的叶片较为粗老,经过适度存放后,其最佳品饮期可能会相对推迟。
此外,储存环境对白茶最佳品饮期的影响也极为显著。储存环境干燥、通风、避光且无异味,白茶能够实现良好的转化,其最佳品饮期可能会如期而至;
相反,若储存环境潮湿、闷热,白茶极易变质,不仅无法达到最佳品饮状态,甚至可能提前丧失品饮价值。所以,若要探寻白茶的最佳品饮期,需要综合考量这些复杂且关键的因素。
但是当我们翻阅黄财标老师《中国老茶浅释》时发现,他却有着且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最佳品饮期”的界定既无科学性也无实践性,更不符合老茶品质变化的实质。最佳品饮期的说法与老茶而言是不合逻辑的。
老茶最佳品饮期的基本逻辑是,随着时间的延展,内质的转化趋势大多呈抛物线变化,这个峰值就是最佳品饮点。但对于老白茶而言,陈化风格有陈蜜型、陈醇型、陈药型,这三种特定风格形成的时期不同当然没有固定的时期了。
再者老茶的陈化过程有增有减,目前的研究还并不能判断内质减少,新物质的产生对老茶的风味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好品质的表现是茶的协调性佳,而不是内质的降解就一定品质下降,所以,黄老师认为白茶的最佳品饮期并不存在。
03)
当然存在“好喝”层面的最佳阶段
抛开一切不谈,当我们喝茶的当下,一定存在“惊艳”版的存在。
它是不经意的回眸,也是彼时彼刻的“刚好”,它是切中内心最深处的味觉存在,过了那个阶段可能就没有那样的耀眼与灿烂,它是一泡茶的高光,也是喝茶人的运气爆棚,是错过便无的一期一会。
同样是岩茶瘾君子的学委,经常在隔壁岩茶教室感慨,现在的牛栏坑常常没有“牛”味,马肉也没有以前的霸道。所以,每个人心中都有每泡茶的最佳表现期。
就拿喝白毫银针来说,它受限于采摘标准,嫩芽虽然包裹紧实况且积累的内质也比较多,但是别忘了,对于叶茶类白茶而言,它还只是个“孩子”。
它有自己的内涵极限,就像草木的枝干有多高根就扎得有多深,本身没有硬核的总量支撑,请别要求银针有无限期的物质留存。很多人说,白茶的最佳品饮期就是6-8年,也有人说10年左右,甚至长至15年,说出来的实例也都真实可信,毋庸置疑。
*2016年白毫银针茶王
从成品茶形成之日起,就开始了自己的“熵增”之旅。从热力学的角度来说,万物都会经历熵增之旅。茶叶内质也会随着时间的延展朝着分散无序的方向分解,水分逃离最初的标准干度也慢慢吸收空气中湿度也参与其中,这个漫长的过程里一定有茶与人之间“刚刚好”的相遇。
我们曾采访过白茶泡茶高手王传意时说了一个非常特别有意思的观点,就是所有的老白茶在还没坏掉的临界点的时候是最好喝的,就跟香蕉一样,在最好吃的时候第二天就坏掉了。
*达到最佳状态的2011年白毫银针
这么说来,在好喝的层面来说,白茶一定存在最佳品饮期。这是茶的水分、内质、时空、喝茶人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喝茶节点,更是茶香美妙转化、滋味恰到好处、韵味巅峰的复合风味的狂欢,所以,你遇到你的那泡“惊艳”之茶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