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悟道:陈皮普洱小青柑
口口l臧书德在琳琅满目、风味各异的茶族中,如果说一叶龙井是回放链接春天的引擎,夏日里一盏凤凰单丛让你闻香识故人,那集秋实与冬藏于一身的“小青柑”就是一种混元的存在。
编辑/鲁川
一枚枚墨绿色小巧精致的橘壳秘密包裹,紧实干爽地掖藏着内部的普洱熟茶,老成的柑皮就像一位自律的守夜人,守护着茶叶一段尚在沉睡的时光。柑球的表面布满了细密而均匀的“油室”,在灯下细看,密密麻麻仿佛夏夜繁星。这些“油室”,是柑桔属植物贮藏精华的所在,是它灵魂的呼吸孔。凑近了,不必深嗅,那股子清冽的、带着果木甜香的柑橘气息,便丝丝缕缕地钻入肺腑,不算浓烈,却极有穿透力,一下子便洗尽了口鼻眼耳的浊气。若精准地给这香气作地理源起定位,它便是活泼的、浓郁的、带着岭南夏日阳光行走的味道。
用小茶锥轻轻挑开柑皮上的盖片,深褐色的普洱茶叶便显露出来。它们蜷缩紧结,抱团休眠。将整颗小青柑置入温热的盖碗中,注下沸水的一刹那,光景便倏忽大变。先是柑皮的香,“轰”地一下被滚开的水汽激发出来,不再是方才矜持的冷香,而变成了一股暖融融的、带着蜜意的奋发果香,热烈地弥漫开。紧接着,普洱茶条那醇厚、沉稳的陈香,也仿佛被这果香从沉睡中唤醒,丝丝缕缕地渗透出来。两种香气,一清一沉,一扬一抑,在滚烫开水的怂恿下,交织、缠绕、融合,直至分不清彼此。
编辑/鲁川
品咂之际,不由想起《本草纲目》中对陈皮中药饮片的记述:“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寥寥数语,道尽了这寻常果皮内蕴的乾坤。它不像人参、黄芪那般,带着补益的、近乎慈悲的恻隐使命;陈皮是入世的,是疏瀹的,它的任务是梳理中焦那团壅滞的、不清爽的“气”。华夏传统中医药的最高智慧,或许并不在一味地“补”,而在广意的“通”,在千变万化的“易理”。故而,经络要通,气血要通,情志也要通。这世上大多数的病痛,大抵都源于一个“堵”字。心绪堵了,则郁郁寡欢;肠胃堵了,则纳呆身重。而这一片小小的陈皮,仗着它的辛散温通之性,便像一位高明而耐心的特使,专司疏通之职。
编辑/鲁川
其实,被包裹在柑橘壳里的普洱茶,才是被时间造化的尤物。新制的生普,性子峻烈,似不谙世事的烽火少年,锋芒毕露,饮多了,肠胃吃不消,会提出抗议。这股不羁的烈性子,非得在幽静透气的环境里打磨修练,借光阴之力予以驯服陈化,让空气、水分与微生物悄然改变它的内在结构,褪祛那份火气与青涩,方能提炼出茶汤汁灵魂,沏出色泽红浓、滋味醇和的境界。在这个由“武”向“文”的潜行过程中,橘壳皮质结构密而通透的香气,一如气沉丹田寡言内敛隐居山林的长者,虽言语无多,但凭内气神功挥运,在“化”字诀上下功夫,从而将柑橘与茶条气息同化,衍生出化油腻化积滞的神奇功效。冲泡出的茶汤最终借助这股软实力,将身体里那些过于丰腴、以至于成为负担的赘物,悄然运化消解。
编辑/鲁川
由此看来,陈皮+普洱配伍的“小青柑”,实在是充满了传统中医药辩证哲智的妙意。陈皮主“散”,如春风吹开冻土;普洱主“化”,如暖阳消融积雪。一个理气于上,一个消积于中。一个以清芬开窍,唤醒沉睡的感官;一个以醇厚安腑,抚慰劳顿的躯体。它们本是生长于不同风土、不同季节的两种植物,却因了人的一计巧思,在这小小的果壳内相遇、相知、相融,共同成就了一杯通达身心的甘露。这哪里仅仅是喝茶?分明就是一场精微的、作用于肌体内部的身心和解料理仪式。
捧着杯茶,看灯光在琥珀色的茶汤里荡漾,泛起一圈圈温柔的光轮。窗外的市井繁声,自会渐渐沉寂下去,这一刻,白日里那些纷乱的思绪,人际间那些微妙的纠葛,似乎都被这杯温润走心的茶汤轻轻地化开了。一盏入口,味蕾甘醇,喉咙温润,胸腹间是一团暖意,气息也变得格外匀长沉静。这大概便是“通泰”的感觉。
编辑/鲁川
日常啜饮一枚小青柑的茶汤,只不过是岭南柑果与滇南树叶一次穿越时空的相拥,是植物学上一场跨物种的邂逅。可细品之下,它却容涵着草木一生的性情、耐心和坚守。这份守望里,蕴藏着我们古老文化中追求收放平衡、和谐与通达的永恒生活哲智及理想。它虽不言不语,却在一次次与弱水相遇的热烈仪式中,释放传递出烟火人间的清欢和无声智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