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到骨头嗦三遍!东北大酱骨老炖法,酱香渗肉超解馋
上周三加班到八点,冬天的风刮得脸疼,我缩着脖子往家走,刚到楼道口就闻见一股勾人的酱香 —— 不用想,肯定是我妈又炖大酱骨了。
掏出钥匙开门,玄关的灯亮着,厨房传来咕嘟咕嘟的声响。凑过去一看,砂锅里的大酱骨在酱色汤里翻滚,油花裹着肉香往鼻子里钻。我妈正拿着勺子撇浮沫,回头笑:“就等你呢,炖够一个半钟头,肉刚能脱骨。”
我忍不住捏起一块吹凉,咬下一口 —— 酱香味先裹住舌头,肉炖得软乎乎的,轻轻一撕就下来,连筋都带着咸香。吸一口骨髓,鲜得直咂嘴,瞬间把加班的累都冲没了。我妈总说,东北人冬天就离不开这口酱骨,热乎的啃上几块,浑身都暖。后来我自己学炖,才知道这看似简单的酱骨,藏着好多跟家有关的小讲究。
炖东北大酱骨,食材不用多贵,但每样都得合 “家里的规矩”—— 我妈炖了二十年,从来没变过。
先说主角猪筒骨,我妈每次都去小区门口的肉铺买,专挑带骨髓的中段。肉贩知道她的习惯,总会提前剁成拳头大的块:“大姐,这样炖着入味,啃着也方便。” 为啥选筒骨?我妈说以前我小时候,就爱吸骨髓,买筒骨能让我多吃两块肉,现在成了习惯,看见别的骨头总觉得少点啥。
然后是黄豆酱,必须是姥姥传下来的老牌子。我妈说超市里的网红酱她试过,要么太咸要么没酱香味,就这个老牌子,炒的时候能飘出黄豆的焦香,炖出来的骨头像裹了层 “家的味道”。
还有去腥的姜片和葱段,我妈每次都用自家阳台种的小葱,说比买的香;冰糖是炖骨的 “增色剂”,她总说 “多放两颗,炖出来的骨头发红亮,孩子看着就想吃”;偶尔还会加两颗山楂干,说是姥姥教的,能让肉炖得更烂,还不抢酱香味。
6 步炖出正宗东北大酱骨,每步都藏着实用小技巧我跟着我妈学了三次才炖出那股味,每一步的细节都不能少,新手照着做也能成。
1.泡骨去血水:别省这步,炖着不腥把筒骨放进盆里,加凉水没过骨头,泡够 2 小时,中间换 2 次水。我妈总说 “血水泡干净了,炖出来的汤不浑,肉也不腥”,要是着急,最少也得泡 1 小时。
2.冷水焯水:血沫全出来,肉更嫩泡好的骨头冷水下锅,丢 3 片姜、2 勺料酒,开中火煮。等水烧开,表面会浮起一层灰沫,用勺子慢慢撇干净,撇完再煮 1 分钟捞出。记住别用热水焯,不然血沫会锁在肉里,吃着有腥味。
3.炒糖色:小火慢炒,别糊了发苦锅里放 3 勺冰糖,加半碗凉水,开最小火慢慢熬。等冰糖化了变成深黄色,冒小泡的时候就关火 —— 千万别熬到变黑,不然炒出来的酱骨会发苦,我第一次就熬糊了,整锅都浪费了。
4.炒酱增香:酱炒透了,香味才够趁着糖色还有温度,把黄豆酱倒进去(1 斤骨头放 3 勺酱),开小火快速翻炒 1 分钟,直到酱香味飘出来,再丢进葱段、姜片爆香。我妈说 “酱不炒透就是生酱味,炖出来的骨头发涩”。
5.炖骨入味:加开水!小火慢炖别开盖把焯好的骨头倒进锅里,翻炒两下,让每块骨头都裹上糖色和酱。然后加开水没过骨头(一定要用开水,加凉水肉会变硬),大火烧开后转最小火,盖上盖子炖 1 个半小时。中间别老开盖,会跑掉香味,肉也炖不烂。
6.收汁提味:最后开大火,酱味裹满肉炖够时间后,开盖尝一口汤,要是觉得淡可以少加一点点盐(黄豆酱本身咸,别加多)。然后开大火收汁,边收边用勺子把汤往骨头上浇,让每块肉都裹上酱汁。等汤收得剩一半,关火焖 5 分钟,这样酱味更浓。
炖酱骨的时候,我总爱问我妈 “为啥要这么做”,她的回答比食谱还实用,都是老东北的经验。
疑问 1:炖大酱骨能加酱油吗?我妈说 “千万别加”!黄豆酱本身的咸香就够了,加酱油会让味道变杂,还容易太咸。要是想让颜色更亮,多炒会儿糖色就行,比酱油健康还不抢味。
疑问 2:炖的时候能中途加骨头吗?之前我多买了半斤骨头,想中途加进去,我妈拦住了:“中途加生骨头,新骨头没炖烂,老骨头就炖柴了。” 要是骨头多,最好一次放进去,或者分两锅炖。
疑问 3:炖好的酱骨能过夜吗?我妈说 “过夜更好吃”!炖好的酱骨放冰箱冷藏,酱汁会慢慢渗进肉里,第二天加热的时候,肉更入味,连骨头缝里都有酱香味。我试过一次,早上热着吃,比刚炖好还香。
你们家炖大酱骨的时候,会不会加特别的料呀?我闺蜜家会加两颗干辣椒,吃着带点辣,超够味;还有人会加土豆、玉米,炖成一锅乱炖,也特别香。
另外,你们小时候有没有跟兄弟姐妹抢骨髓的趣事?我小时候总跟我弟抢,我妈会专门给我们留两块骨髓多的,现在想起来还觉得暖。快来评论区聊聊,看看谁的酱骨故事最有意思~
关注食味流年,带你了解更多和美食有关的故事、知识和技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