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这5个本来很便宜的食物,如今贵到离谱!还值得买吗?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有时候逛街时,突然发现某种以前常买的食物,价格竟然悄无声息地翻了好几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经平价亲民,如今却让人有点高攀不起的食物。
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还值不值得买呢?
一、奶茶
说到涨价,第一个要提的就是奶茶。记忆里,校园门口的珍珠奶茶只要5块钱一杯。
可不知何时起,随便一杯奶茶都要15块起步,要是再加点小料,价格能轻轻松松突破20元大关。
这背后的原因,除了租金、人工、原料等各项成本的提升,更离不开品牌在营销上的投入,各种联名款、限量款层出不穷,让人忍不住为这份“独家体验”买单。
如果确实是真材实料做出来的好奶茶,偶尔喝一杯享受一下也无妨。
但要是纯粹为包装和品牌买单,那就要掂量掂量了,不如自己在家用茶叶和牛奶自制奶茶,味道也不错,还健康省钱。
二、面包
以前老式蛋糕店里的桃酥、泡芙、肉松小贝物美价廉,是很多人童年美好的记忆。
可如今的面包却让人直呼吃不起,夹了点肉松的三明治就敢卖到18元,有些连锁品牌更夸张,一个巴掌大的可颂要价25元,美其名曰“法式工艺”。
更不用说那些开在商圈黄金位置的面包店,装修精致得像艺术展厅,这些成本最终都会转移在售价上。
为更好的原料和口感适当付费是合理的,但我们也要警惕那些纯粹靠包装和炒作溢价的产品。
比如,有些商家善于拿“健康概念”大做文章,将全麦、低糖、无添加等标签作为溢价的理由。
可实际上呢,那些号称“全麦”的面包,配料表第一位却是小麦粉;宣称使用“纯动物奶油”的,实则混入大量植物奶油;还有所谓“低糖”,可能只是比标准产品的含糖量少了一点点,价格却翻了一倍。
如果只是为了简单果腹,不妨选择馒头、包子这类传统主食,不仅价格便宜得多,还不会添加那么多糖和油,吃得更轻松健康。
三、雪糕
还记得从前五毛钱一根的老冰棍、一块钱的小布丁吗?那时候的快乐多么简单!
可如今打开冰柜,随手拿一个没见过的新款式,结账时可能就要肉疼,十几块甚至几十块的价格真是让人措手不及。
这中间的差价不仅来自牛奶、奶油等原料成本的上涨,更有营销费用的加持,比如请明星代言、做联名推广等,而这些费用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其实,很多经典款的雪糕依然保持着亲民的价格和不错的品质,是更适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那些网红雪糕偶尔尝鲜可以,但为品牌溢价和过度包装买单确实要量力而行。
四、水果
现在实现“水果自由”好像越来越难了,哪怕最普通最常见的苹果、梨、香蕉,单价也常常突破5块钱一斤,更别提草莓、樱桃、山竹等时令水果了,动不动就要几十元一斤。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建议大家优先选择本地产的应季水果,既省去了长途运输和储存的成本,价格更加亲民,又因为自然成熟,新鲜度和口感都是一年中最好的。
至于那些价格高昂的反季水果和进口水果,偶尔买来尝鲜、招待客人当然无妨,但不必作为日常选择。
五、麻辣烫
曾经十几块钱就能吃饱的麻辣烫,如今随便选点菜就直奔三四十元而去。尤其是那些装修精致的连锁店,一个人吃下来甚至堪比一顿火锅。
涨价的原因不难理解,不断攀升的店铺租金、人工成本和食材成本,确实挤压了利润空间。
但真正让钱包吃不消的还得是那种“单独定价、按斤称重”的模式,看似不起眼的一小块玉米、一个丸子,称出来的价格竟然高达四五块,选菜时稍不留意,总价就悄悄窜了上去。
若是图个便捷,或者想尝尝店里独特的口味,这样明码标价的消费倒也合理。
可要是讲究性价比,自己在家煮一锅不仅省钱,还能保证食材的新鲜和卫生。
这些食物价格飙升的背后,有成本上涨的客观因素,也有过度营销的推波助澜。
消费时不妨多问自己:是真的需要这份美味,还是在跟风为所谓的“情怀”和“氛围”买单?
理性选择,既能享受美食,又不让钱包太受伤,这才是聪明的生活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