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6 17:11

我的酿酒心得——酒中甲醇的危害

根据科学理论,甲醇对于人体的毒性是非常肯定的,尤其是对于人的视力伤害最大。有理论说,假如误食了10g甲醇,将导致终生失明,而且是不可逆的损伤。假如食用的量大,还会导致死亡,印度每年死于喝非法制作的酒精饮料的人数非常多,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自酿的银杏果酒
幸好甲醇的沸点非常低,这样就可以通过控制温度而避免甲醇混入乙醇饮料中。科学的理论数据如下:甲醇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约 64.7℃,而乙醇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约 78.4℃。这样,就可以在蒸馏酒培时,控制加热的速度,将酒培的温度较长时间控制在70~85℃,把这个时候馏出来的液体作为“头酒”丢弃不用。现在我们饮用的都是“掐头去尾”的安全白酒,也就是俗称的“二锅头”。

8升容积的瓶子
“尾酒”就是酒精度数很低的液体,扔了可惜,还可以倒入下一锅酒培中再次参加蒸馏。
虽然理论上乙醇的沸点是78.4℃,但这是纯乙醇在烧杯中的开放状态下的沸点温度,而蒸馏酒培是把溶解在酒培水中的低浓度乙醇从水中“解放”出来,需要客服强力的氢键结合力,所以需要更高的温度才能使乙醇逃逸。还有就是蒸馏釜内部的冷却盘管的特殊构造,对于乙醇蒸汽也会产生高于大气压的内压,因此也需要热量动力,这使得酒培的温度要高于78.4℃才行。所以,我的蒸馏釜的出酒温度在88~94℃之间。
值得商榷的是,据说粮食酒的酿造分为干法和湿法,像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那样的酒都是干法发酵再蒸馏而出。也有很多小企业采用湿法发酵,就是先把粮食蒸熟捣碎,然后再加水,加酒曲。这样的工艺出酒率较高,甲醇含量较干法工艺较低。
而果酒的酿造甲醇含量比较高,专业酒厂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比如:
1)源头控制(最关键的一步)
甲醇主要来源于果胶。水果(特别是苹果、山楂、柑橘类、核果类)的果皮、果核和果梗中含有大量果胶,在果胶酶或高温的作用下,果胶会分解产生甲醇。因此,控制甲醇的关键在于控制原料和工艺中的果胶。
a. 选择低果胶的水果原料
首选水果:葡萄(特别是酿酒专用品种)、桑葚、猕猴桃等是酿造果酒相对安全的选
择,它们的果胶含量较低。
谨慎选择:苹果、梨、桃子、杏、李子、山楂、柑橘类(柚子、橙子等)果胶含量较高,需要更精细的处理。
b. 彻底清洗和精细处理水果,充分清洗:去除水果表面的灰尘和杂质。去除果核、果梗:这些部位果胶含量非常高,务必去除干净。对于苹果、梨等,最好也去皮。

法国进口的葡萄酒曲
避免使用腐烂水果:水果局部腐烂会加速果胶的分解,产生更多甲醇。
c. 使用果胶酶,这是专业且非常有效的方法。在发酵前,向破碎好的果浆中加入适量的果胶酶。作用原理:果胶酶能在发酵前就将果胶分解成半乳糖醛酸等物质,从而在酵母发酵开始前,就提前“消耗”掉生成甲醇的底物。这能显著降低最终酒液中的甲醇含量。按照产品说明书的用量和使用方法(通常是控制温度在40-50℃,处理数小时)操作即可。
d. 避免过度挤压果渣,在压榨环节,轻柔压榨,避免将果皮、果籽中的杂质过度挤压出来。有些酿酒师在二次发酵后会进行“换桶”,将上清液与底部的酒泥(含有死酵母和杂质)分离开,这个过程也能减少不良物质。
e. 控制发酵温度,使用专用的酿酒酵母,并严格按照其推荐的温度范围进行发酵。过高的发酵温度不仅会产生杂醇油(上头的原因),也可能促进甲醇的生成。
f. 保证发酵彻底,让发酵过程完整进行,直到主发酵结束。一个健康、彻底的发酵过程有利于酵母菌占绝对优势,抑制其他杂菌(某些杂菌可能产生更多甲醇)的生长。

2)酿成后的处理(辅助手段,效果有限)
a. “掐头去尾”原则(前面已经介绍过了)
b. 加热处理(煮沸/温酒)
原理:甲醇和乙醇都具挥发性,但甲醇更易挥发。通过加热,可以使一部分甲醇随蒸汽挥发。
操作方法:将果酒缓慢加热到70-80℃(不要煮沸,以免酒精大量挥发),并保持这个温度一段时间,同时进行搅拌,让甲醇挥发。也可以在饮用前“温酒”。
缺点:在挥发甲醇的同时,乙醇和宝贵的香气物质也会大量损失,严重影响果酒的风味和口感。这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方法。
c. 陈酿(老熟)
在长时间的陈酿过程中,微量的甲醇会与乙醇、酸类等物质发生缓慢的酯化反应,生成具有香气的酯类物质,从而间接降低甲醇含量。同时,微量的甲醇也可能自然挥发一部分。
缺点:过程非常缓慢,降低效果不显著,且只适用于适合陈酿的酒类。
d. 专业精馏设备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使用精馏塔利用甲醇和乙醇沸点的差异,精确地将甲醇分离出去。但这完全超出了家庭操作的范畴。
以上是从网上摘录的专业文献,可以作为业余制酒指南,供大家参考。
我个人的做法是:不做果酒了,将果酒进行蒸馏,然后利用蒸馏温度去掉“头酒”,这样就比较放心了。另外,我在果皮发酵的时候采用了“果胶酶”,先期破坏了甲醇的产生条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酿酒心得——酒中甲醇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