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3 00:23

200家香港老字号扎堆关门,死于租金,困于人工,败于傲慢?

当海皇粥店最后一家门店的卷闸门落下时,这个陪伴港人33年、巅峰时期坐拥30余家分店的粥品王国,终究没能熬过2025年的夏天。

今年5月全线停业的公告下方,满是“以后再也喝不到这么绵密的艇仔粥”的叹息。
这样的告别在香港餐饮界已成常态:44年历史的金砖顿奶酪茶餐厅5月关店,首创冰皮月饼的大班面包西饼6月全线结业,陪伴港人35年的名都酒楼9月黯然落幕。
香港经济日报的统计更触目惊心:2025年初至6月底,全港290家停业店铺中,餐饮业占比近七成,多达200家,其中不乏经营半世纪的老字号。业内更悲观预警,按此态势,未来或有2000家餐饮店消失。

港片里的味觉图腾谁能想到,如今挣扎求生的香港餐饮老字号,曾是定义“港味”的文化图腾。1999年,梁朝伟与张曼玉身着旗袍西装,在莲香楼举办《花样年华》开镜记者会——选这里只因它“够老、够港”:吊扇轻摇,鸟笼悬梁,复古挂钟的滴答声里藏着二三十年代的风情,雕花木窗更是众多港片的标志性背景。

莲香楼的底气从不止于情怀,一楼的莲蓉月饼被誉为“莲蓉第一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秋前一月柜台前便排起长龙;二楼首创的即点即蒸手推车服务,让虾饺、烧麦在红木桌椅间流转,这种模式后来被全港茶餐厅效仿。
巅峰时,这里日均客流破千,早餐高峰拼桌成常态,晚到半步便要等位一小时。
在香港这样的传奇还有很多,中环南方圆奶茶店凭60年功力发明丝袜奶茶,成为周润发的心头好;珍宝海鲜坊作为“世界最大海上食府”,在香港仔避风塘屹立40年,《食神》《无间道2》都曾在此取景。

那时的香港老字号从不愁客源:海皇粥店日售1.6万碗粥,大妈记腐乳远销海外,莲香楼早茶从清晨到午后座无虚席。港片文化、明星效应与匠心味道的叠加,让它们成为香港的味觉名片。
香港老字号陨落真相顾客集体“北上”。“香港挣钱内地花”的热潮,成了压垮餐饮业的第一根稻草。在香港,一顿快餐动辄50港元以上,而深圳同款旋转小火锅只需同等价格;香港外卖更堪称“奢侈消费”——40-60港元的中餐,叠加15-30港元配送费、5港元平台费,附加成本堪比餐费本身。

更尴尬的是,受电动车限制,骑手多靠单车或步行送餐,平均配送时长超1小时。反观内地,美团、饿了么上选择繁多,价格仅为香港一半。
数据显示,香港年均外游1.05亿人次中,超8000万北上消费,去年仅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就花掉557亿港元,人均消费680港元。
“人工比食材贵,租金比人工贵”是香港餐饮老板的共同痛点。按法定最低工资42.1港元/小时计算,全职员工月薪约8083港元,但这根本招不到人——今年二季度香港餐饮从业者平均月薪已达19395港元,仍一工难求。

香港商铺的租金更是天文数字,元朗45平米商铺月租6.2万港元,尖沙咀93平米核心铺位月租25万港元,每平米租金高达2460元。为了覆盖成本,老板们被迫追求极致翻台率,却亲手摧毁了食客们的用餐体验。
2002年刘德华就曾在公益广告中呼吁香港人改善服务,但20多年过去,“白眼服务”仍是常态。有美食博主探店时简单询问菜单,就被服务员翻着白眼回应“不知道,选好再叫我”;另一家“回头客最多”的餐厅,不仅点餐要反复呼叫,奶茶竟等主食吃完才上,而不少香港网友也在评论区无奈证实“这就是常态”。

更让消费者不适的是“霸王店规”:例如只收现金,外带要罚100港元,最低消费40港元等等规矩都透着“效率至上”的冷漠。当情怀被冰冷服务消磨殆尽,顾客自然用脚投票。
内地品牌降维打击就在香港老字号固步自封时,内地餐饮品牌已悄然改写香港美食版图。2020年起,海底捞、喜茶、蜜雪冰城等60多个品牌进军香港,带来全方位冲击:服务上,“欢迎光临”的热情对比老字号的冷漠;价格上,蜜雪冰城9港元柠檬茶完胜本土20港元冻柠茶;成本控制上,内地直采+中央厨房的标准化模式,让老字号根本无力抗衡。

面对这种难题,港府已及时出手:2025年施政报告推出11项中小企支援措施,包括豁免食物业牌照费一年、减收50%工商业污水附加费、延长“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等。但这些政策能否见效,还要看老字号是否愿意改变。
激烈地竞争倒逼老字号们改变,莲香楼开始试水线上外卖,虽仍坚持现金支付,却开通了电话预订;部分香港茶餐厅也引入微信支付,取消最低消费,服务态度明显改善。
这印证了一个道理:消费者从未抛弃老味道,只是拒绝“落后的经营方式”。
半年倒闭200家的数字背后,是香港餐饮业的残酷洗牌。当情怀撑不起成本,当传统跟不上时代,老字号的出路不在怀旧,而在革新——放下架子改善服务,拥抱变化适配新消费,才能在变局中活下去。
毕竟,食客怀念的不仅是经典的老味道,更是被用心尊重的用餐体验。
#财经##社会##上头条 聊热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家香港老字号扎堆关门,死于租金,困于人工,败于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