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门店400家的凉皮帝国,魏家自建供应链,跨界搞咖啡日料?
别再以为魏家凉皮只是家吃凉皮的店,在西安,它是上班族的早餐驿站、学生党的休闲据点、游客的打卡地标:15块钱的汉堡比脸大,9块钱的冰淇淋被调侃“挖空老板”,甚至能顺路买瓶水、解决三餐需求。如今全国近400家门店,光西安就占149家,这个从凉皮摊起家的品牌,到底凭什么成了西安人离不开的“生活标配”?
为何魏家能成为西安“生活符号”?咱们先聊聊西安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就是不管是上班族早上赶时间买早餐,学生党课间饿了想加个餐,还是外地游客来打卡找特色,魏家凉皮总能出现在大家的选择里。
而且进了魏家可不光能吃凉皮,15块钱的安格斯牛堡,个头跟脸差不多大;9块钱的双球冰淇淋,网友都开玩笑说这是“往老板钱包里挖”;更离谱的是,在这儿还能捏脚、看中医,顺路再去旁边的便利店买瓶水,简直啥需求都能满足。
这种“一站式”的体验,早就让魏家超出了普通餐饮店的范畴,成了西安人生活里离不开的“多功能符号”。
魏家在全国有近400家门店,光西安就占了149家,这门店密度,一看就知道在本地有多受欢迎。
跟其他连锁品牌靠统一标准复制开店不一样,魏家更像“扎在本地的生活服务员”,刚好踩中了不同人的需求点:年轻人想要性价比高、能逛能吃的地方,上班族图个方便快捷,游客则想在一个地方既能感受本地特色,又能享受多样服务。
魏家能成西安的“生活符号”,最关键的就是它没被“自己是卖啥的”给框住,很多品牌总想着“我是凉皮店就只做凉皮,我是汉堡店就只卖汉堡”,但魏家不这样,它先想“用户需要啥”。
全链路供应链如何撑起“跨界底气”?不少人肯定好奇,魏家跨界跨得这么广,从吃饭的生意做到生活服务,甚至还搞建筑工程、医药健康,为啥还能保证东西又便宜又好?其实答案就藏在它那套“从地里到餐桌上”的全链路供应链里,这才是魏家最厉害的本事。
跟行业里常见的“找几个供应商合作”不一样,魏家走了条更“实在”的路,自己搭供应链,从最开始种小麦,魏家就亲自盯着,就为了保证原材料的品质和稳定。
接着自己建原料加工基地和中央厨房,凉皮、汉堡胚、酱料这些核心东西,全是统一生产的,这样就不会出现不同门店做出来的味道不一样的情况;就连物流运输、店面装修设计,也都是自己团队来弄,从头到尾实现了“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的闭环。
这套供应链体系,带来两个大好处:一是成本能控制住,二是品质能稳住,就说魏家的凉皮生产线吧,一天能产5吨凉皮,成本比纯手工做低了一半,这也是为啥它家汉堡、冰淇淋能卖这么便宜。
而且统一的生产标准,让你不管在西安哪家魏家门店,吃到的凉皮口感、汉堡品质都一样,这种“靠谱”的感觉,特别能让用户信任。
现在餐饮行业里,好多品牌都喊着“供应链最重要”,但真能做到从头到尾都自己把控的没几个,大部分品牌更愿意选“轻资产”模式,找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虽然一开始投入少,但到后面很容易被供应商牵着走,比如原材料涨价了、品质不稳定了,都没办法。
魏家这套“重资产”供应链,看着投入大、花时间长,但却给它跨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不管是做咖啡需要新鲜的咖啡豆,还是做日料需要快时效的食材运输,这套供应链都能应对,这也是其他品牌学不来魏家模式的关键原因。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全链路把控也不是没争议,有些老西安人就觉得,工业化生产让魏家凉皮少了手工做的“烟火气”,没了以前的老味道。
其实这种争议,本质上就是“想把生意做大”和“想留住老情怀”之间的矛盾。从做生意的角度看,魏家这么选没毛病,要是不搞工业化生产,根本供不上几十家、上百家门店的需求,也没法让更多人知道这个品牌。
从凉皮摊到商业帝国的关键转折点魏家能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规模,不是一下子就成的,中间经历了好几个关键节点,每一步怎么选,都决定了它能走多远。
1999年的时候,魏家还只是西北工业大学门口的一个凉皮摊,那时候创业条件是真差,魏家夫妇挤在一个三面漏风的棚屋里,下雨天雨水往里灌,第二天鞋子都能被冲走。
为了做出好吃的凉皮,他们特意从汉中请了个老师傅来帮忙,可无奈生意不好,师傅没待多久就走了,但夫妻俩没放弃,靠着5毛钱一碗的现蒸凉皮和独家的辣油,一点点攒口碑,这时候的魏家,就是想“靠做好吃的先活下来”。
到了2005年,魏家在陕西已经有几十家门店了,看着发展得挺顺,但新的问题又来了:传统手工做凉皮太慢,根本供不上越来越多的门店需求。
这时候,魏家做了第一个关键决定,转向工业化生产,2008年,第一条半自动化凉皮生产线建起来了;之后又学西式快餐的店面设计,重新规划厨房和前厅的布局,把原来的中式小吃店改成了有格调的快餐店。
这一步让魏家从“小作坊”变成了“标准化品牌”,连繁华商圈都主动邀请它入驻,甚至能跟星巴克、麦当劳一起在商圈里开店,这也标志着魏家开始“规模化发展”了。
2012年,魏家迎来了第二个关键转折点,开始往全国扩张,还走上了跨界的路,这时候的魏家不满足于只卖凉皮了,陆续推出了汉堡、咖啡,开了魏斯理汉堡、魏客咖啡,接着又跨界做日料、湘菜。
这看起来好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其实是魏家想从“餐饮店”变成“生活服务商”,就说人均50块的魏客咖啡吧,刚开业的时候,过了饭点都得排几个小时的队,就是因为它刚好满足了年轻人“性价比高、能拍照还能吃饱”的需求,被大家称为“高配版萨利亚”,这也证明了魏家跨界的思路是对的。
对消费者与行业的双重影响魏家能成功,不光改变了大家的生活方式,也给餐饮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带来了两方面的价值。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魏家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更方便、更划算”,在魏家,不用为了吃凉皮去一家店,为了喝咖啡再去另一家店,想买点东西还得找便利店,“一站式”服务省了不少时间。
而且它家东西性价比高,15块钱的汉堡、9块钱的冰淇淋,普通消费者不用花太多钱就能吃到好东西,这种“实惠”让魏家圈了不少忠实用户。
对餐饮行业来说,魏家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中式餐饮的发展局限”。一直以来,中式小吃品牌都面临一个难题:要么走“小而美”的路线,靠手工做保证品质,但没法把规模做大;要么走“大而全”的路线,靠标准化扩张,但丢了传统味道。
魏家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式餐饮也能做到“又能做大规模,又能保证品质”,甚至还能跨界发展,拓展业务范围。它的模式告诉行业:传统品类不是“枷锁”,只要找对方法,比如搭建全链路供应链、把用户需求放在第一位,就能让传统小吃焕发出新的活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