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八大碗,有点故事
朋友们都知道在北京,有八大楼,八大居,八大碗,八大胡同之说,之前咱们聊过八大居和八大楼,今天和您说说北京的八大碗。网络上一介绍就是:北京八大碗是北京地区的传统美食,有着丰富的典故、故事和悠久的历史。
是不是很俗?下面我给您讲个故事:
说这八大碗与八仙传说有关:相传八仙过海时惹怒龙王,双方激战许久,八仙饥饿难忍,便分头寻找食物。曹国舅行至一村庄农宅,闻到菜香扑鼻,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坐,于是施展法力带走了八样菜肴,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后来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并一直流传至今。
八仙无从考证,走近代史吧,民间就传与这慈禧太后有关了:据说当年慈禧太后逃出京城,路上又饥又饿,走到一处民家,正看到这家在做八大碗菜,便拿来吃了起来。后来慈禧太后回到京城,想起那天吃的八碗饭菜,便叫御膳房做出来,从此便有了“八大碗”的说法。
真正有记载的八大碗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军入关后,带来了满族的“八大碗”,即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和阿玛尊肉。这些菜制作方便,易储存,行军打仗的士兵取胜后常摆八大碗祭祖,然后分而食之。后来这些菜经过改良走进宫廷,成为清王朝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肴。相传,乾隆六下江南,曾多次用满族“八大碗”宴请江南地方官吏和名人志士。
到了清末民初,“八大碗”进入了寻常人家。过去人们婚丧嫁娶,由于桌椅、碗筷等数量不够,便采用“随来随吃,吃完即走”的流水宴形式,主家根据客人的亲疏、名望来安排入席次序,虽有先后之分,但席面内容一致,多以八大碗为主。此时的八大碗食材更贴近百姓口味,一般指大碗三黄鸡、大碗黄鱼、大碗肘子、大碗丸子、大碗米粉肉、大碗扣肉、大碗松肉和大碗排骨这八道菜。
具体给您介绍一下:
大碗三黄鸡:选用肉质鲜嫩的三黄鸡,经炖煮或红烧而成,鸡肉色泽金黄,皮滑肉嫩,汤汁浓郁醇厚,味道鲜香。
大碗黄鱼:多以红烧或清蒸的方式烹饪,选用新鲜黄鱼,保持鱼肉的鲜嫩口感,鱼肉洁白细腻,入口鲜嫩爽滑,汤汁浓郁鲜美,带有淡淡的鱼香。
大碗肘子:通常是将猪肘子先煮后蒸,再进行红烧或冰糖炖煮。成菜色泽红亮,肉肘酥烂,卤汁如胶,味道香浓,咸甜适口,肥而不腻。
大碗丸子:一般用猪肉制作,将猪肉剁碎后加入葱姜蒜、鸡蛋、淀粉等调料搅拌均匀,制成肉丸,然后放入锅中炖煮或蒸熟。丸子口感紧实,鲜嫩多汁,汤汁浓郁。
大碗米粉肉:把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切成薄片,用甜面酱、老抽、腐乳等调料腌制后,裹上炒好的米粉,放入碗中蒸熟。肉质软糯,肥而不腻,米粉充分吸收了肉的香味,酱香浓郁。
大碗扣肉:将五花肉煮熟后切片,皮朝下放入碗中,加入调料和配菜,如梅干菜等,然后上锅蒸熟,扣在盘中。扣肉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梅干菜吸收了肉的油脂,香味十足。
大碗松肉:把猪肉切成小块,加入葱姜蒜、调料等腌制后,裹上面粉或淀粉,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再放入锅中蒸熟。松肉外皮酥脆,内部鲜嫩,味道香美。
大碗排骨:将排骨洗净后,加入调料腌制,然后放入锅中炖煮或红烧,可根据喜好加入土豆、玉米等配菜。排骨肉质鲜嫩,味道醇厚,啃起来十分过瘾。
小知识:清代流行的“满族八大碗”包括雪菜炒小豆腐、卤虾豆腐蛋、扒猪手、灼田鸡、小鸡珍蘑粉、年猪烩菜、御府椿鱼和阿玛尊肉。后来还出现了“粗八大碗”,有炒青虾仁、烩鸡丝、全炖蛋羹蟹黄、海参丸子、元宝肉、清汤鸡、拆烩鸡和家常烧鲤鱼等。“细八大碗”则有熘鱼片、烩虾仁、全家福、桂花鱼骨、烩滑鱼、川肉丝、川大丸子和松肉等。
Q:北京八大碗的菜品现在依然能吃到吗?
A:北京有不少餐厅提供八大碗菜品,如位于宋家庄的清真炙子烤肉八大碗,店内有老北京清真八大碗。还有30多年历史的海记德顺斋,其八大碗以牛羊肉为主食材,有筋头巴脑、炖牛杂、炖心管等,种类丰富。另外,顺义的通怀酒家、顺义的苑添福传统八大碗等也都有传统八大碗菜品供应。
最后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相对不为人知的八大碗的故事和您说说~
1.在光绪年间,老北京人就发明了“八大碗外卖系统”。当时用八个粗瓷大海碗装满鸡鸭鱼肉等菜肴,这种组合既能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又比较经济实惠,堪称民间智慧的体现。
2.北京八大碗被称为穷人的满汉全席,当王爷们享用108道菜的奢华宴席时,胡同里的百姓则以大碗肘子、扣肉、松肉等八大碗作为实惠的美食选择,它是满汉全席的平替版,用简单的食材和制作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需求。
3.过去吃老北京八大碗有不少规矩,办红白喜事时一般用方桌,八个人一桌,菜不能少于八个,所以叫八大碗。吃饭时要请筷,坐座有上有下,通常东为上,平辈的坐在一个桌上。而且大家吃完撂筷后,儿媳妇还得给这几个人请安谢席。
4.八大碗最初用粗瓷碗盛放,后来为了美观和打入高端市场,逐渐演变成用青花碟等盛放,实现了从大排档到私房菜的阶级跨越,这一容器的变化也反映了八大碗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说到底,这北京的八大碗,从来都不只是八道简单的菜。它装过清军行军的豪迈,盛过宫廷宴席的精致,也满过寻常百姓婚丧嫁娶的热闹,从粗瓷碗里的实在,到青花碟中的讲究,变的是容器与细节,不变的是那股子让人踏实的烟火气,还有老北京人待人接物的实在劲儿。
下次若想尝尝老北京的本真滋味,寻一家地道馆子,点上一桌八大碗,说不定就能从那浓油赤酱的香气里,品出几分老北京的过往与温情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