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1 22:16

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匹马被吃肉,为啥中国人很少吃马肉?


每年全球有差不多五百万匹马被端上餐桌,法国人炖马肉汤,意大利人做马肉香肠,日本人爱吃生马肉刺身,连哈萨克斯坦的牧民都把马肉当成年节硬菜。可轮到咱们中国,大街小巷找遍了,也难见一家马肉馆子。这是咋回事?是因为马肉不好吃吗?

马肉本身真不难吃,它颜色偏深红,肉质紧实,脂肪少,蛋白质高,口感有点像牛肉,但更细腻些。
在不少国家,马肉可是正经八百的优质蛋白来源。加拿大、比利时、墨西哥这些地方,马肉加工产业成熟得很,光是欧盟每年就合法屠宰几十万匹马,出口量也不小。
可反观国内,别说吃了,很多人一听“吃马肉”第一反应是:“那不是骑的吗?”这种观念,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说到根上中国人少吃马肉,压根儿跟味道没关系,而是文化和历史一层层堆出来的结果。自打几千年前进入农耕社会,马就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扮演了特殊角色。它不光是交通工具,更是战略资源。
你想古代打仗靠啥?骑兵!边疆告急,皇帝一声令下,得赶紧调马队出征。所以历朝历代对马匹管制极严,民间私自宰杀马匹,轻则挨板子,重则坐大牢。
唐朝律法明文规定,盗杀官马者判绞刑,宋朝也延续类似制度。久而久之,老百姓心里就形成了“马不能随便杀”的潜意识。

而且马在中国文化里头地位太高了,它是“六畜”之一,但又和其他家畜不一样。牛耕地,猪产肉,羊提供奶和毛,它们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定位为“食物”。
可马呢?千里马、战马、赤兔马,哪个不是英雄的标配?《三国演义》里关羽骑赤兔马,威风八面;岳飞的战马伴他征战沙场,忠心耿耿。
这些故事代代相传,让马在人们心中早就超越了普通牲畜,成了忠诚、勇猛、速度的象征。你说,这么一个“顶流偶像”,谁还好意思拿去红烧?

再往近了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早年间马匹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东北拉犁、西北驮货、西南山区运粮,都离不开马。那时候村里谁家有一匹好马,那可是全家的骄傲。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拖拉机、汽车普及,马才慢慢退出劳动一线。可几十年的情感积淀哪能说断就断?老一辈人看见马,想到的不是“能不能吃”,而是“有没有用”。这种情感惯性,一直影响到现在。

我国现行《动物防疫法》和《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对屠宰马匹有严格限制。正规屠宰场要想处理马肉,必须经过层层审批,检疫标准比牛羊肉还严。
再加上国内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马匹用于食用的产业链,成本高、风险大,企业自然不愿碰这块“烫手山芋”。市面上偶尔出现的所谓“马肉”,要么是从国外进口的冷冻肉,要么就是打着幌子卖其他肉类,真正合法合规的马肉供应几乎为零。

当然也不是说中国人就完全不吃马肉,在新疆等地确实有吃马肉的传统。当地人会做马肉肠等特色食品。
但这些习俗集中在局部区域,且多与特定民族或历史背景相关,并未形成全国性饮食习惯。相比之下,欧洲人吃马肉更多出于实用考虑。比如19世纪法国闹饥荒,政府就鼓励百姓吃马肉缓解肉食短缺。
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引入西方饮食文化,开始接受马肉作为蛋白质补充。不同国家的选择,说到底都是历史条件和现实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营养角度看,马肉其实挺优秀,每百克马肉含蛋白质约21克,脂肪却只有3克左右,胆固醇水平也低于猪肉和牛肉。它富含铁、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特别适合需要高蛋白低脂饮食的人群。
加拿大卫生部甚至将马肉列为安全可食用肉类,允许在超市公开销售。可即便如此优越,它在中国依然难以打开市场,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食物的接受度,从来不只是由营养价值决定的。

中国人不怎么吃马肉,不是因为不好吃,也不是因为落后,而是因为我们对马的情感太深,历史记忆太重。它曾经陪我们开疆拓土,也曾帮我们春耕秋收。它不是普通的牲口,更像是沉默的老伙计。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全世界每年约有500万匹马被吃肉,为啥中国人很少吃马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