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大席上的“四大件”:一口烟火,满是人情
在枣庄的村里,只要听见村口大槐树下搭起蓝布棚,铁灶上的铁锅滋滋冒油,不用问,准是有大席要开了。帮忙的婶子大娘围着案板切菜,爷们儿搬着方桌长条凳,孩子们攥着糖块在棚边探头探脑——这阵仗里,藏着枣庄人最讲究的“席面规矩”,而最让人盼的,当属那压轴的“四大件”。开席前总得先来几碟小凉菜打个底。拍黄瓜裹着蒜汁儿脆生生,酱牛肉切得薄如纸,咬一口满是酱香,还有腌得酸甜的藕片、拌着香菜的豆腐丝,摆得满满一桌子。婶子们总笑着往孩子碗里夹:“先垫垫,好等会儿吃硬菜!”这凉菜不只是开胃,更是凑个热闹,让亲戚邻里先唠着家常,把气氛烘得热乎。
等凉菜吃得差不多,掌勺的大师傅往铁灶里添把柴,“滋啦”一声,第一份“大件”就端上来了——整只黄焖鸡。油亮的鸡皮裹着浓稠的酱汁,鸡头昂着,鸡翅舒展,往桌上一放,满棚子都是肉香。老人总爱先夹一块鸡腿肉,笑着说:“这鸡得整只上,图个吉祥如意,咱今儿个吃了,往后日子都顺顺当当!”孩子们盯着鸡翅膀,盼着大人给撕一块,嚼着满是鲜嫩,连骨头缝里的肉都舍不得放过。
紧接着,第二道“大件”整鱼就来了。要是喜事,多半是红烧,红亮的酱汁裹着整条鲤鱼,鱼眼圆鼓鼓的,尾巴还翘着,看着就喜庆;若是平常日子,清蒸更显鲜,白嫩嫩的鱼肉透着清甜,筷子一夹就散。长辈会指着鱼说:“年年有余,年年有余!”夹鱼时也有讲究,只从一面夹,从不翻面,说是“顺顺当当不翻船”。鱼肉入口鲜得很,连鱼汤都被人用来拌米饭,一碗下去,浑身都舒坦。
第三道“大件”一上桌,孩子们准会欢呼——香酥猪肘。金黄的外皮看着就脆,用筷子一戳,能听见“咔嚓”声,里面的肉却嫩得脱骨。大师傅早把骨头剔得干净,只留下满是胶原蛋白的肉,蘸点椒盐,咸香酥脆,越嚼越香。婶子们会把肘肉撕成小块,分给桌上的老人和孩子:“这肘子圆滚滚的,吃了咱日子就圆满,兜里也富足!”一口下去,肉香裹着油香,满足得让人眯起眼。
最后一道“大件”,就得看场合了。要是办喜事,四喜丸子准少不了——四个拳头大的丸子摆在盘子里,肉色油亮,咬开一口,里面藏着香菇丁、胡萝卜丁,鲜汁儿顺着嘴角流。吃的时候得一人分一块,图个“喜事圆满,四喜临门”,新人敬酒时,宾客们举着丸子,笑着说“早生贵子”,热闹得很。要是白事,这道“大件”就换成了羊肉汤或海参。羊肉炖得软烂,汤头奶白,喝一口暖到心口,海参则炖得入味,透着庄重——这是枣庄人对逝者的敬重,用最实在的菜,送故人最后一程,也暖着来吊唁的亲友的心。
等“四大件”吃完,大师傅会端上一盆热汤,或是鸡蛋汤,或是银耳莲子汤,喝一口解腻暖身。最后再来一盘果盘,苹果、橘子、香蕉摆得整齐,孩子们抓着水果,大人们边吃边唠,从席面聊到家常,直到日头西斜,才恋恋不舍地散席。
枣庄的大席,从来不是简单的吃饭。那“四大件”的顺序里,藏着老辈传下的规矩,藏着对日子的期盼,更藏着邻里间的热乎人情。一口下去,是肉香,是酱香,更是枣庄人骨子里的实在与温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