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没看清?中超慢镜头显示:山东泰山被漏判点球,泽卡先踢到球
我至今仍在想,那位主裁判从VAR屏幕前转身走开的那几秒钟,他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他走向场内,表情笃定,甚至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然后,他做了一个手势。
一个解释性的手势。
他向球员们演示,是防守球员卢卡斯自己踢球,然后皮球反弹,不巧打到了自己的手臂。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逻辑自洽。根据规则,这确实不构成点球。那一刻,他看上去无比确信自己所看到的“真实”。
全场几万双眼睛,加上亿万屏幕前的观众,都通过他的手势,理解了他的判罚逻辑。
一个完美的闭环。
但问题是,这个“真实”,可能只存在于他的脑海里。
这事儿就发生在前两天,一场无关痛仰的中超比赛,浙江队对阵山东泰山。双方既不争冠,也无保级之忧,踢得大开大合,本该是一场纯粹的足球派对。
然而第26分钟,一切变得诡异起来。
山东泰山外援泽卡在禁区内抢点,皮球鬼使神差地打在了浙江队后卫卢卡斯的手臂上。一个典型的禁区内手球争议。
VAR,这个被誉为球场“天眼”的技术,及时介入了。
冰冷的屏幕上,一遍又一遍地回放着那个瞬间。时间被切割成毫秒,每一个动作都被无限放大。我们期待着科技带来唯一的、不容辩驳的真相。
可当主裁判看完回放,却做出了那个让我们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判罚。
不,不是点球。
因为,是他自己踢到了自己。
我反复看着那个慢动作,一遍,两遍,十遍。我甚至把视频截图,定格在那千分之一秒的瞬间。
画面清晰得令人心悸。
上方,是山东球员泽卡的脚,他先出脚,触到了球。下方,才是卢卡斯的脚。皮球在被泽卡踢中后,发生了一个轻微的变向,精准地、不带一丝犹豫地,撞向了卢卡斯那来不及收回的左臂。
根本不是卢卡斯自己解围踢疵。
两个版本的故事,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来自裁判的手势,一个来自冰冷的视频帧。它们相互矛盾,相互撕裂,像一出荒诞的戏剧。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巨大的困惑,甚至是一丝寒意。
我们总以为,VAR的出现,是为了消除争议,是为了让“真实”无所遁形。我们把希望寄托于科技,相信它能像上帝一样,给出最公允的裁决。
但我们忘了,按下暂停键、并最终做出决定的,依然是一个人。
一个会疲劳、会先入为主、会受限于自己认知角度的,活生生的人。
在那块小小的屏幕前,在那短短的几十秒里,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难道他看到的是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比赛?还是说,当一个人的内心已经预设了一个答案,他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只会是这个答案的证据?
他或许正在寻找一个“不判点球”的理由。因为上半场已经判过一个点球,再判一个,是否会显得自己对主队过于严苛?这种微妙的心理平衡,会不会在他走向屏幕的那一刻,就已经悄然占据了上风?
于是,在慢动作的回放里,他可能不是在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合理性”。他看到了卢卡斯的脚也在附近,于是大脑自动将两个不相干的动作,拼接成了一个“自作自受”的因果链。
他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真实。
而这,比一次单纯的错判要可怕得多。
它暴露了科技与人性结合时最脆弱的那个环节:我们以为科技在辅助人,但很多时候,人性也在扭曲科技呈现的客观。VAR给出了所有的像素,但解读像素的,却是人心。
这件小事之所以让我耿耿于怀,恰恰是因为这场比赛的“无欲无求”。
它不影响争冠,不决定降级。就算山东泰山因此输了球,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去大动干戈地申诉。一切都会很快被遗忘,淹没在下一轮的喧嚣里。
正因为这种“无关紧要”,这次错判才显得如此纯粹,如此具有样本意义。它像一个被剥离了所有复杂利益纠葛的“思想实验”,赤裸裸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系统性的困境。
如果在一场万众瞩目、决定生死的决赛中,发生同样的一幕,又会是怎样的惊涛骇浪?
我们花了巨大的成本,引入了复杂的系统,试图构建一个绝对公平的赛场。但到头来,我们可能只是为人类的固执与偏见,提供了一个更高科技的确认工具而已。
主裁判那个自信的手势,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他不是在撒谎,他可能真的相信自己看到的就是事实。他坚定地捍卫着一个由他自己构建起来的、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瞬间。
这才是最让人感到无力的部分。
真相就在那里,一帧一帧,清晰无比。但它就是无法抵达那个手握哨子的人。隔在中间的,不是技术,不是距离,而是人脑中那道看不见的墙。
足球世界如此,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们每天都在通过自己的“滤镜”去观察这个世界,筛选信息,形成判断。我们坚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捍卫自己的立场,就像那位主裁判一样笃定。
可是,我们有没有那么一刻,敢于去想一想:我们看到的,真的是全部的“真实”吗?
如果连被无限放慢的“真实”都可以被轻易扭曲,那么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所坚信不疑的,又有多少是经得起回放的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