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艺中的情感与修行
——记市级非遗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积妃在赣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饮品——赣南客家擂茶。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亲情的纽带。近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赣州市级非遗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积妃,聆听她与擂茶的不解之缘,以及她在传承与发展中所经历的探索与感悟。
我们见到张积妃是在她的商铺里,说起擂茶,她开始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赣南客家擂茶,是一种流传于赣南地区民间的传统饮品,用茶叶、花生、芝麻、大米等多种原料,经过擂磨、冲泡等工序制作。以前家家户户都会做,后来就只有村里婚丧嫁娶会做,现在就更少了。”对张积妃来说,擂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承载着家乡记忆与亲情的精神寄托。我们问道,擂茶这门手艺是是谁教的,她说:“是我的奶奶,而且说起来也不算教吧......”
耳濡目染:亲情与技艺的传承
张积妃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总是与擂茶紧密相连。在她所成长的赣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擂茶,她的奶奶同样也是当地有名的擂茶高手,农忙时,大人们从地里劳作回家腹中饥饿,又来不及做晚饭,就会操弄起擂茶棒,先擂上几碗,又解渴又饱腹。同样每当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奶奶总会拿出那套古老的擂茶工具,娴熟地开始制作擂茶。幼小的她站在一旁,看着奶奶专注的神情和熟练的动作,心中充满了对这门技艺的好奇与向往。在奶奶的言传身教下,她逐渐学会了擂茶的制作方法,也感受到了这门技艺中蕴含的亲情与温暖。
“那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奶奶做擂茶,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感。”张积妃深情地说,“奶奶每次做擂茶时,都会一边讲述着村里的家长里短,一边将那些充满温度的原料投入擂钵中。那份用心和专注,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门技艺的魅力。”
差异中的共鸣:各地的擂茶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积妃开始走出家乡,见识到了赣南各地的擂茶。她发现,虽然这些饮品在制作方法和口感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承载着赣南各地区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些差异让她对擂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要传承和发展这门技艺的决心。
“咱们赣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擂茶,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味。”张积妃感慨地说,“但是,无论它们如何变化,都离不开那份对传统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我们赣南客家擂茶的魅力所在。”
失败中的反思:进行现代化改造
成年后,张积妃开始思考如何将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与现代工业手段相结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技艺。她试图借助机械代替手动研磨,以提高制作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然而,实验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机械研磨出来的粉末性状不对,口感也偏差很大,根本无法与手工制作的擂茶相提并论。
“那时候,我真的很失落。”张积妃说,“我以为机械可以代替手工,但事实证明我错了。客家擂茶技艺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型的技艺,它不仅仅是技艺本身,更是一种情感和文化的传递。机械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却无法替代手工制作的那份用心和温度。”
精神内涵:修行与亲情
在经历了这次失败后,张积妃开始重新审视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的精神内涵。她意识到,这门技艺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制作方法,更是一种修行和亲情的表现。“就像泡茶一样,茶艺大师泡的茶和机械打出的茶水就是不一样,这里面有着无法言喻的差别。”张积妃认为客家擂茶技艺也是如此,它融合了人的情感与记忆,每一次制作都是一次心灵的放空和修行的过程。
“每当我拿起那些古老的擂茶工具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曾经的教导和那份深厚的亲情。”张积妃感慨地说,“现在,我已经将这门技艺融入了我的血液中,它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制作擂茶时,我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平静和满足。”
作为赣州市级非遗赣南擂茶技艺的传承人,张积妃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她不仅要将这门技艺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让赣南客家擂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她将继续坚守这份使命和责任,让赣南客家擂茶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传承和创新,赣南客家擂茶技艺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张积妃满怀信心地说。(贺文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