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成都人,逛了趟开封,忍不住说:开封给我的4点印象。
作为成都娃,刚从开封回来,说真的,这古城的反差感能把我惊得合不拢嘴,一边是千年前的老砖头露在地里,一边是穿汉服的姑娘举着手机拍视频,历史和现在搅在一起,比火锅里煮甜水面还怪。我本来奔着清明上河园去的,结果误打误撞逛了些冷门地方,反倒比热门景点记得牢。先去了繁塔,这可是开封现存最老的建筑,比铁塔年头还久,北宋时候就有了,到了跟前才发现它长得真不规矩,塔身是斜的,每层宽度都不一样,跟被岁月掰过似的。塔身上全是佛砖,一砖一佛,菩萨、罗汉、乐伎足足一百零八种,摸上去糙得很,可周围连个像样的护栏都没有,有的砖缝里还塞着游客丢的硬币,旁边搭着脚手架在维护,看着乱哄哄的,却比那些修得锃亮的新古迹更有味道。从繁塔出来坐公交去朱仙镇,这地方是中国四大名镇之一,从市区过去不到一小时车程,不要门票,人还特别少。镇上有岳飞庙,红墙黛瓦的,里面的雕像特威严,碑文上写着朱仙镇大捷的事儿,逛一圈像听了段老评书。还有年画一条街,全是老字号作坊,推开吱呀响的木门,能看见老师傅拿着木版印年画,能亲手试着重印一幅门神,比买那些网红文创实在多了。
朱仙镇的老街是青石板路,凹凸不平的,两旁的二层小楼挂着旧商号的牌子,偶尔能碰到摆摊的老人,卖自制的花生糕、五香豆,价格便宜得很。早上的老街飘着羊肉汤的香味,配个现烙的芝麻烧饼,汤鲜肉嫩,暖到心坎里,这滋味在成都根本吃不着。从朱仙镇回市区,顺道去了州桥遗址,这地方《清明上河图》里都画过,北宋时汴河上的要道,现在还在考古,好多砖石路面、排水设施直接露在外头,没有精致的玻璃罩子,也没有花哨的解说牌。
听工作人员说这是开封第一座考古遗址类博物馆,能看到城摞城的痕迹,站在遗址边想千年前商船往来的热闹,回头就是新城区的高楼,这种穿越感太强烈了。不过得提醒一句,遗址里部分区域没开放,最好挑工作日去,周末人多挤得挪不开脚,这也是后来听其他游客说的,景区人流管理确实是个老问题。中午在附近吃灌汤包,一笼才十几块,皮儿薄得能看见汤,咬一口鲜得直咂嘴,比成都的小笼包馅料扎实,就是醋太酸,我的四川胃得适应半天。
下午去了山陕甘会馆,这地方藏在老胡同里,不留意就错过了,是清乾隆年间山西陕西甘肃的商人建的,里头的砖雕、石雕、木雕太绝了,飞禽走兽、琴棋书画全刻上去了,连房梁拐角都雕着缠枝莲,可知道的游客不多,里面就几个老人在看,对比清明上河园的人山人海,这儿安静得像被遗忘的角落,这反差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逛完会馆去了万岁山武侠城,本来想看成龙电影里那种武侠剧,结果全是实景表演,乔峰大战聚贤庄的戏码里,演员从观众头顶飞过去,兵器碰撞声听得人紧张。但人是真多,狭窄通道里双向挤着走,差点摔了都没见安保人员过来,后来才知道这地方节假日安保是老问题。不过里头的赛博国潮挺新鲜,唢呐混着电音,大爷大妈和年轻人一起晃脑袋,在古城里算少见的。
晚上去西司夜市,天还没黑透就摆满了摊子,炒凉粉、杏仁茶、桶子鸡的香味混在一起,比成都的夜市热闹更接地气,老板吆喝着河南话,手脚麻利得很,就是卫生条件一般,桌子上油污没擦干净,得找个看着清爽的摊子再吃。第二天去清明上河园,门票不便宜,但进去以后确实震撼,《飞越清明上河图》用VR把古画盘活了,坐在椅子上像真的飞进汴河场景里,商船、行人、叫卖声全在眼前,比成都那些游乐园的5D电影更有文化味儿。
可转头就看见穿宋朝兵服的演员蹲在墙角吃盒饭,还刷着短视频,前一秒刚沉浸在北宋市井,下一秒就被拉回现实,这感觉太奇妙了。下午去了启封故园,复原了古代漕运码头的风貌,青砖小巷、小桥流水,竟有几分江南韵味,园内的古戏台偶尔会有豫剧表演,坐在石板凳上听一段,地道的中原腔调跟川剧的锣鼓声完全不一样。
从启封故园出来,特意去买了朱仙镇豆腐干,百年老字号的,咸香有嚼劲,真空包装方便带走,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纪念品强多了。最后去包公湖溜达,湖水清得能看见水草,湖边全是生活气息,老人在下棋,小孩喂鸽子,还有卖花生糕的小摊,甜得齁人却很实在。
湖对岸就是开封府,飞檐翘角特气派,可门口全是卖网红文创的,钥匙扣、冰箱贴堆得满满当当,跟湖边的松弛感完全不搭。这趟开封行下来,感觉这地方没想象中那么古板,也不是全是商业化的套路。它的好在于不装,古迹破了就摆着修,不像有些地方硬造假古董,美食实在,不搞虚头巴脑的摆盘。但问题也明显,人流管理、服务配套跟不上文旅热度,好好的资源没发挥到最好。要是问我推荐不推荐,肯定推荐,就是去之前得做好攻略,避开节假日,多去那些冷门的老地方,比挤热门景点强多了,吃的也别在景区里买,街头巷尾的小摊才地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