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2 10:54

花了6.6万,我把山东4款老配方带回了家,配方用料很详细,收藏了

第一章:那张被揉皱的吊牌,是我出发的理由去年三月的风还带着凉,我蹲在阳台抽烟,烟蒂摁灭在装过酱油的空瓶里 —— 那瓶酱油拌了三天面条,瓶底还沾着点褐色的渣。客厅里传来衣柜门轻响,接着是老婆的叹气,很轻,却像根针戳在我心上。
我探头看,她正把那件米白色外套叠进旧纸箱,吊牌被揉得边角发毛,“399” 的数字上有几道深深的指甲印。这件外套她在商场试了三次,每次都对着镜子转两圈,说 “领口有点大”“颜色不耐脏”,最后拉着我走。直到有次我撞见她在试衣间外徘徊,店员说 “这件只剩最后一件了”,她才红着眼眶走开。
孩子抱着作业本跑过来,封面画满歪歪扭扭的小鱼,最下面歪着写 “爸爸,我想画小鱼”—— 那是幼儿园画画班的宣传单,他攥了一周,纸边都磨破了。我摸他的头,说 “下周再说”,转身时却看见老婆背对着我们,肩膀轻轻抖,手里正把我那件洗得发白的劳保服缝补袖口,线走得歪歪扭扭。
那时候我腰伤刚好,不能再去工地扛钢筋,只能帮人搬快递、送水,一天挣百八十块。最穷的那周,我们连着三天吃酱油拌面条,老婆总把碗里仅有的半个鸡蛋夹给孩子,说 “妈妈不爱吃蛋黄”,自己却啃着干馒头。有天深夜我刷手机,刷到青岛栈桥边的鲅鱼水饺摊,排队的人绕了三圈,镜头里的大姐咬开饺子,鲜汁顺着指缝流下来,滴在油纸袋上晕开小圈。评论区有人说 “这手艺要是学到家,开店能养家”。
我盯着屏幕看了半小时,手指把手机壳捏得发烫。凌晨三点,我摇醒老婆,她睫毛上还沾着泪,迷迷糊糊问 “咋了”,我声音发颤:“咱学门手艺吧,我去山东找老师傅,肯定能行。”
她沉默了好久,从床头柜最底层摸出个红布包,布面磨得发亮,里面是她结婚时的金项链 —— 链身细细的,刻着我们名字的缩写 “明” 和 “慧”,是她妈攒了半年退休金买的。“这能换 8 万。” 她把布包塞到我手里,指尖冰凉,还带着点衣柜里的樟脑味,“我信你,但你得好好回来,咱娃还等着吃你包的饺子。”
后来我才知道,她去典当行那天,在门口站了半小时,反复摸项链上的刻字,直到店员问 “要当吗”,才咬着唇点头。我揣着那笔钱出门时,孩子追在公交后面喊 “爸爸早点回来”,小手里举着那张画满小鱼的作业本。我从车窗回头看,老婆正把他抱在怀里,风把她的头发吹得乱乱的,她朝着公交的方向挥着手,直到车拐过街角看不见。
那两个月,我跑遍了山东的街巷:在青岛李师傅的水饺铺帮着摘韭菜,每天从凌晨四点忙到晚上十点,手上被韭菜汁染得发黄,洗了三遍还有淡淡的绿;在潍坊朝天锅老店扛煤气罐,一罐 50 斤,一天扛二十多罐,肩膀磨出了红印子,老板才肯在熬汤时让我站在旁边看,还得帮他扫灶台;去高密学炉包的路上,客车抛锚在国道上,寒风裹着沙吹在脸上,我把配方笔记揣在怀里,紧贴着胸口,走了五公里才找到小卖部借电话。
六十天,我住过 15 块一晚的小旅馆,墙皮掉渣,半夜能听见老鼠跑,被子有股霉味;吃过加不起蛋的泡面,有时候买个馒头,就着免费的面汤吃;跑坏了两双劳保鞋,鞋底磨穿,露出里面的布垫。但每次打开手机,看到老婆发来的照片 —— 孩子举着满分的作业本,她在菜园里种的小葱冒了芽,就觉得怀里的笔记沉得慌,那不是纸,是一家人的盼头。
最后花 66000 块拿到四个配方那天,我在青岛海边给老婆打电话,海风把声音吹得发飘:“慧,咱以后,再也不用吃酱油拌面了。” 电话那头传来孩子的喊声,还有老婆的哭声,很轻,却让我蹲在沙滩上,眼泪砸在沙子里。

第二章:4 款老味道的详细做法 —— 每一步都是老师傅的心血一、潍坊高密炉包(10 人份,咬开有脆嘎渣)1. 精准食材表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
细节备注
面皮原料
中筋面粉
5000g
选蛋白质含量 11%-13% 的,家用选 “特一粉”,别用低筋粉,面皮会软塌

干酵母
50g
安琪快速发酵型,提前用 35℃温水泡 10 秒(水面浮起小气泡才算激活,没气泡就是酵母失效了)

泡打粉
25g
无铝泡打粉,和面粉混时要 “过筛”,避免结块(结块的地方会发苦)

白糖
50g
绵白糖,用手捏一点尝,甜而不齁,加在面粉里能帮酵母 “发力”

温水
2500-2600ml
用温度计测 35℃(手摸不烫、不凉,像手背贴在孩子额头的温度),分 3 次加,每次加完搅成絮状再加下一次


20g
加在面粉里,能让面皮更筋道,煮后不易破(别直接加在酵母水的,会杀死酵母)
馅料原料(韭菜猪肉馅)
五花肉
3000g
选猪前腿五花肉,肥三瘦七(用电子秤称,肥的多了腻,瘦的多了柴),去皮后切 1cm 见方的丁(别切太小,嚼着没口感)

韭菜
1500g
选根部发紫、叶子没黄斑的嫩韭,掐掉根部 1cm(老根咬不动),洗净后甩干水(甩到叶子不滴水,拎起来没有水珠往下掉)

鸡蛋
10 个
新鲜土鸡蛋,蛋黄呈橙黄色(发白的是笼养蛋,香味差),磕碗里加 5g 盐搅匀(加盐炒出来更蓬松)

海米
150g
中等大小的金钩海米(别买碎的,碎的多是陈货),用温水泡 30 分钟(泡到用手捏能捏软),泡海米的水别倒,拌馅时加 100ml 提鲜

姜末
100g
新鲜生姜,去皮后剁成细沫(剁到用手指捻没有颗粒感),别用姜粉,少了鲜辣味

葱花
150g
大葱白,切成 0.5cm 的碎末(葱叶少放,放多了容易出水),切好后用纱布包着挤掉点水分
调料

60g
分两次加,第一次拌肉馅,第二次拌韭菜,用加碘盐即可(别用无碘盐,少了点鲜味)

生抽
200ml
选酿造生抽(配料表前两位是 “大豆、小麦”),别用味极鲜,太咸(倒的时候看瓶口,每次倒 50ml,分 4 次加,避免一次加太多)

老抽
50ml
海天草菇老抽,只用一点点调色(倒的时候用小勺,每次 5ml,分 10 次加,加完搅匀,别让颜色结块)

香油
100ml
纯芝麻香油(滴一点在手心,搓热闻,有浓芝麻香的才是真的),别买调和油,锁水增香全靠它

白胡椒粉
10g
现磨的(用研磨器磨,磨到颗粒细,能透过指缝漏下来),比袋装的香,撒的时候要绕着盆边撒,避免一口咸一口淡

十三香
5g
王守义十三香,取一小袋倒完即可(别多放,多了会盖过韭菜香,拌的时候要搅到看不见粉末)

食用油
200ml
大豆油或花生油,提前烧熟放凉(生油有腥味,烧到油面没有泡沫,冒轻烟就行),分 100ml 炒鸡蛋、100ml 拌馅
水煎原料
食用油
500ml
煎底用,选烟点高的油(大豆油、菜籽油都行),别用橄榄油,高温会产生怪味(倒在煎盘里,能盖住盘底薄薄一层就行)

面粉
200g
中筋面粉,调面粉水时要搅到 “无颗粒”(用筷子挑起,面糊顺着筷子流下来,没有疙瘩,像米汤一样稀稠)

清水
1500ml
凉白开(别用自来水,自来水有氯味,会影响汤香),分 3 次加进面粉里,每次搅匀再加下一次

熟芝麻
50g
白芝麻,提前用无油的锅炒 1 分钟(炒到有芝麻香飘出来,颜色微微发黄,别炒糊,糊了会苦),放凉后装在密封袋里

葱花
50g
葱叶部分,切 0.3cm 的碎末(切好后别堆着,摊开晾着,避免出水),出锅前撒,颜色好看
2. 制作步骤(每一步都藏着老师傅的窍门)(1)和面发酵:面皮暄软的关键[*]先把面粉、泡打粉、白糖、盐倒在不锈钢大盆里(别用塑料盆,塑料会粘面,洗不干净),用手顺时针搅 3 分钟 —— 不是随便搅,要 “从盆底往上翻”,让粉类混合均匀,刘大师说 “粉类不拌匀,发酵后会有小疙瘩,咬着硌牙”。[*]酵母加 100ml 温水泡 10 秒,看到水面浮起密密麻麻的小气泡(像撒了把细盐),就倒进面粉里。剩下的温水分 3 次加:第一次倒 1000ml,用筷子搅成大面絮(每团面絮有拳头大);第二次倒 1000ml,继续搅到面絮变小(像鸡蛋大);第三次倒剩下的水,边倒边用手揉 —— 揉的时候要 “用手掌根发力”,别用手指揉,力道不够,揉到面团达到 “三光”:盆边没有残留面絮,手上不粘面(摸起来像抹了层薄粉),面团表面光滑得能映出指纹(对着光看,没有粗糙的纹路)。[*]找块干净的湿纱布盖在面团上(纱布要拧到 “不滴水,捏着有水印”),再套个塑料袋(留个小口透气,别闷死酵母),放进发酵箱(温度 38℃、湿度 75%)。没有发酵箱的话,就把面团放在暖气片旁,裹上棉被,旁边放杯温水(杯口敞着,保持湿度)。发酵 1 小时后,用食指蘸点干面粉,在面团中间戳个洞:如果洞不回弹、不塌陷,里面的组织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全是小孔(孔的大小像米粒),就发好了;要是回弹,就再等 10 分钟,期间别老打开看,热气跑了会影响发酵。(2)分剂擀皮:大小均匀才好煎[*]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来,放在撒了干面粉的案板上(面粉别撒太多,薄薄一层就行,多了面皮会干),用手掌根反复揉 5 分钟 —— 揉的时候要 “往前推,再往回带”,把面团里的气全排出去,刘大师说 “要是气没排干净,煎出来的炉包会有空洞,像少了块馅”。揉到面团切开后,截面没有大气孔(最大的孔不超过芝麻大)就行。[*]用分剂子机把面团切成 30g 一个的小剂子(家里做的话,用刀先把面团切成 10cm 粗的长条,再用尺子量着切,每段 3cm 长,差不多就是 30g,误差别超过 2g,不然有的熟得快,有的熟得慢)。每个小剂子用手掌搓成圆球状(搓的时候要 “左手扶着,右手转圈揉”,球要圆,别搓成椭圆),放在案板上,盖层湿纱布醒 5 分钟(不然擀的时候会回缩,擀不圆)。[*]擀皮时,把小剂子按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饼(中间厚约 0.5cm,边缘厚约 0.3cm),用擀面杖从中间向四周擀 —— 擀面杖要 “斜着压”,每擀一下就把面皮转 60 度,这样擀出来的皮直径刚好 8cm,边缘厚度均匀(用尺子量一下,别太厚,太厚煎不透,太薄会破)。擀好的皮叠在铺了湿纱布的托盘里,每张皮之间隔 1cm(煎的时候会膨胀,太近会粘在一起),再盖层保鲜膜醒 15 分钟,这是二次醒发,能让面皮煎的时候不塌陷,刘大师说 “二次醒发像给面皮‘补力气’,醒好了煎出来才暄软”。(3)调馅料:韭菜不出水的秘诀[*]五花肉处理:把五花肉切成 1cm 见方的丁(切的时候要 “顺着肉的纹理切”,别横切,横切嚼着柴),放在盆里,加 50ml 泡海米的水,用手抓匀(抓的时候要 “轻轻捏,别使劲揉”,让肉吸点水,更嫩),抓 1 分钟就行,别抓太久,不然肉会散。[*]炒鸡蛋:锅里倒 100ml 熟油,油热到 “冒烟后转小火”(油冒烟说明温度够了,转小火避免炒糊),把鸡蛋液分 3 次倒进去 —— 第一次倒 1/3,用铲子快速搅(搅的时候要 “划圈搅,别乱铲”),炒成 0.5cm 见方的碎块,盛出来放在盘子里晾凉;第二次、第三次同上。鸡蛋一定要凉透(凉到跟室温一样,摸盘子不烫),不然拌进馅里会把韭菜烫熟,出水快,刘大师说 “鸡蛋热着拌馅,韭菜会蔫,像泡了水的菜叶,没香味”。[*]韭菜处理:韭菜洗净后,放进甩干机甩 1 分钟(家里用的话,就把韭菜放在纱布里,双手攥紧,使劲挤水,挤到韭菜叶发蔫,攥不出水珠),然后切成 1cm 长的段(切的时候要 “快刀斩”,别来回锯,锯会出汁),放在碗里,先倒 50ml 香油,用筷子翻拌均匀 —— 翻的时候要 “轻翻,别使劲搓”,让每根韭菜都裹上香油,这是锁水的第一步,香油能挡住韭菜的水分,刘大师说 “香油裹得匀,韭菜放半小时都不出水”。[*]拌馅:把五花肉丁、海米碎、姜末、葱花放进大盆里,加生抽 200ml、老抽 50ml、白胡椒粉 10g、十三香 5g、30g 盐,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别来回搅,来回搅会把肉的筋搅断,馅会散),搅 3 分钟,直到肉馅发黏,能成团(用手抓一把,能攥成球,不散),就算起胶了。然后加凉透的鸡蛋碎、剩下的 100ml 熟油、50ml 香油,继续朝一个方向搅 1 分钟。最后加韭菜段,放剩下的 30g 盐,用筷子快速翻 10 秒就停 ——就 10 秒,多一秒都不行!韭菜一碰到盐就会出水,快速翻拌能让盐均匀裹在韭菜上,又不破坏细胞,这是刘大师教我的绝招,他说 “多搅 5 秒,馅里就能积出小半碗水,煎的时候准破”。(4)煎制:金黄酥脆靠火候[*]预热煎包炉:把商用电磁煎包炉打开,温度设 180℃,等炉温上来后(用手放在炉面上方 10cm,能感觉到烫得有点烤手),每个煎盘刷 20ml 食用油 —— 油要刷匀,尤其是盘边,别漏刷,不然底部会粘。[*]包炉包:取一张醒好的皮,放在左手掌心(掌心稍微凹一点,别让馅漏出来),右手用小勺舀 25g 馅料(用电子秤称一下,每个都一样大,煎的时候受热均匀),放在皮中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先捏出一个褶(褶要捏实,别露馅),然后每捏一下就把面皮转一点,一共捏 12-15 个褶(褶子要均匀,间距差不多,卖相好),最后把口捏紧,捏出一个小尖角(像小月牙),这样煮的时候不会露馅。[*]摆包煎底:把包好的炉包均匀摆在煎盘里,每个之间留 1cm 空隙(煎的时候会膨胀,太近会粘在一起)。煎 1 分钟,看到炉包底部变成浅金黄色(像小米粥熬稠的颜色),边缘有点焦脆(用铲子轻轻碰一下,能感觉到硬),就沿煎盘边缘慢慢倒面粉水 —— 倒的时候要 “绕着盘边倒”,别直接倒在炉包上,面粉水要没过炉包的 1/3(别太多,太多收不干,会成面糊;也别太少,太少没有嘎渣)。焖制出锅:盖上锅盖,把温度调到 150℃,焖 8 分钟 —— 这时候别开盖,一开盖热气跑了,面粉水收不干,嘎渣会软。8 分钟后,揭开锅盖,能看到面粉水已经变成透明的嘎渣(像玻璃纸一样薄),淋 10ml 食用油(沿盘边淋,别淋在嘎渣上),撒上熟芝麻和葱花,再煎 30 秒,直到底部变成深金黄色(像炒栗子的颜色),用铲子敲一下,能听到 “咔嚓” 的脆声,就可以用宽铲把炉包连嘎渣一起铲出来 ——一定要连嘎渣一起,那是炉包的灵魂,刘大师说 “没有嘎渣的炉包,就像少了魂,吃着没嚼劲”。铲的时候要 “从底部平着铲”,别用劲撬,不然嘎渣会碎。

二、青岛鲅鱼水饺(10 人份,咬开爆汁)1. 精准食材表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
细节备注
主料
鲅鱼(净肉)
2000g
选新鲜的大鲅鱼(3 斤以上,鱼眼清亮,鳃是红色的,别买鳃发暗的);冷冻的要提前放冷藏室解冻(冻 12 小时,别用热水泡,泡了肉会散),解冻到半硬(用手能掐动但不软)

五花肉
400g
选猪五花肉,肥三瘦七(用电子秤称,肥的多了腻,瘦的多了柴),绞成 0.3cm 的泥(别太细,有颗粒感更嫩,绞的时候用粗孔刀)

韭菜
600g
选春天的头茬韭(叶子窄,颜色浅绿),叶子嫩,出水少;夏天的韭菜要多甩一次水(夏天韭菜含水量高)

中筋面粉
2000g
饺子专用粉(蛋白质含量 12% 左右,包装上会写 “饺子粉”),别用高筋粉,擀皮会硬

温水
1000-1120ml
30℃左右(手摸温乎,不烫),分 5 次加,根据面粉吸水性调整(北方面粉吸水性强,多加点;南方面粉吸水性弱,少加点)
调料

40g
分两次加,第一次拌肉馅,第二次拌韭菜,用加碘盐(别用海盐,太咸)

白胡椒粉
8g
现磨的(磨到颗粒细,能透过指缝漏下来),比袋装的香,撒的时候要过筛,避免结块(结块的地方会辣)

香油
80ml
纯芝麻香油(滴一点在水里,能浮在水面的是真的),分两次加,一次拌韭菜,一次拌肉馅

葱段
200g
用大葱白(别用葱叶,味冲),切成 5cm 长的段(切的时候要拍一下,更容易出味)

姜片
100g
新鲜生姜(表皮有光泽,别买皱皮的),切成 3mm 厚的片,别去皮(姜皮去腥更厉害,李师傅说 “去皮的姜像少了点劲”)

料酒
30ml
黄酒或花雕酒(别用白酒,太烈会盖过鱼鲜),倒的时候要沿盆边倒,别直接倒在肉上
2. 制作步骤(李师傅的独门技巧)(1)处理鲅鱼:去刺是关键[*]鲜鲅鱼处理:把鲅鱼放在案板上,鱼头朝左,用刀从鱼鳃后下方下刀(刀要快,别来回锯),刀刃贴着脊骨,慢慢片到鱼尾(片的时候要 “看着鱼骨走”,别片到鱼皮),片下一侧的鱼肉;然后把鱼翻过来,片下另一侧的鱼肉。片下来的鱼肉放在清水里洗一下(洗去表面的血水),用厨房纸吸干水分(吸到用手摸鱼肉表面,纸不沾湿)。[*]刮鱼肉:用不锈钢勺子(别用铁勺,铁会跟鱼肉反应,有腥味)的凸面,从鱼肉的尾部向头部刮(顺着鱼肉的纹理刮,别反着刮),力度要均匀(像摸孩子的脸一样轻),只刮白色的肉,遇到鱼皮和红色筋膜就避开 ——那些红色筋膜是腥味的来源,一定要去掉,李师傅说 “哪怕留一点筋膜,煮出来的饺子也会腥,孩子不爱吃”。刮下来的鱼肉放在碗里,用粗筛(孔径 0.5cm)过一遍,把细小的鱼刺滤出来(给孩子吃的话,要再过一遍细筛,确保没有刺)。[*]冷冻鲅鱼处理:从冷藏室拿出来的鲅鱼,摸起来半硬(中心温度 - 2℃,用手能掐动但不软),直接放进绞肉机,用粗孔刀绞成粗泥(别用细孔刀,细孔会把鱼刺绞碎,吃着硌牙),然后倒进料理机,加 100ml 葱姜水,搅 15 秒,直到细腻(用手摸没有颗粒感)——别等全化软了再绞,全化软的鱼肉会出很多水,馅料稀得包不住,李师傅说 “半硬的鱼肉绞出来,又嫩又不出水,像鲜鱼一样”。(2)调馅料:打水是爆汁的秘诀[*]打葱姜水:锅里加 800ml 清水,放进葱段 200g、姜片 100g,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 5 分钟(煮到水变成浅黄色,有葱姜香飘出来),关火放凉。放凉后用纱布过滤(纱布要叠两层,滤掉葱姜渣),把葱姜渣去掉,只留葱姜水(大概能出 600ml,不够的话加凉白开补,别加自来水)。[*]拌肉馅:把鲅鱼肉泥、五花肉泥放进大盆里,加 20g 盐、白胡椒粉 8g、料酒 30ml,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李师傅说,必须朝一个方向,这样才能让肉的蛋白质形成网状结构,锁住水分,反着搅会把网搅破,水就锁不住了)。搅 1 分钟后,开始加葱姜水,每次加 50ml,加完后用筷子搅 1 分钟 —— 搅的时候要 “用力搅,别偷懒”,直到葱姜水全被肉馅吸收,再打下一次。一共加 8-10 次,加完后肉馅应该是 “能缓慢滴落” 的状态:用筷子挑起肉馅,能挂在筷子上,慢慢往下滴,不会一下子掉下来(像蜂蜜流下来的速度)。要是太稀,就加 10g 面粉(别加太多,加太多馅会干);太稠,就再加 20ml 葱姜水,李师傅说 “这个状态的馅,煮出来咬开准爆汁,不多不少,刚好流在嘴里”。[*]拌韭菜:韭菜洗净后,用甩干机甩 1 分钟(家里用的话,用纱布包着挤水,挤到韭菜叶发蔫),切成 0.8cm 长的段(切的时候要 “快刀斩,别来回锯”,锯会出汁),放进碗里,加 40ml 香油,用筷子翻拌均匀 —— 翻的时候要 “轻翻,让每根韭菜都裹上香油”,这是防出水的关键,香油能在韭菜表面形成一层膜,挡住水分,李师傅说 “香油裹得匀,韭菜跟肉馅拌在一起,1 小时都不出水”。等肉馅打好葱姜水,再把韭菜放进肉馅里,加剩下的 20g 盐、40ml 香油,用筷子快速翻 10 秒,别多搅(多搅会出水,馅会稀)。(3)和面醒面:面皮筋道的窍门[*]和面:把面粉倒在不锈钢盆里,加 5g 盐(增强筋性,别加太多,太多会咸),用手搅均匀(搅到没有盐粒,避免面团咸淡不均)。温水分 5 次加:第一次加 400ml,用筷子搅成大面絮(每团面絮有拳头大);第二次加 300ml,搅成小面絮(像鸡蛋大);第三次加 200ml,开始用手揉(揉的时候要 “用手掌根发力,往前推”);第四次加 100ml,揉到面团初步成型(没有散絮);第五次根据面粉吸水性加剩下的水,直到揉成 “三光” 面团 —— 盆光、手光、面团光(面团表面光滑,没有裂纹)。[*]醒面:把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湿布盖好(湿布要拧到不滴水),醒 40 分钟。中途不用揉面,让面团里的面筋自然形成(揉了反而会让面筋变紧,擀皮容易裂)。醒好后把面团分成 4 个大面团(每个 500g 左右),每个面团用手搓成 10cm 粗的长条(搓的时候要 “均匀搓,别一头粗一头细”),用刀切成 20g 一个的小剂子(每个剂子差不多是乒乓球大小,误差别超过 2g)。(4)包制煮制:煮不破的技巧[*]擀皮:把小剂子按成中间厚、边缘薄的圆饼(中间厚约 0.5cm,边缘厚约 0.2cm),用擀面杖擀的时候,从中间向四周擀 —— 擀面杖要 “斜着压,每擀一下转一下面皮”,擀成直径 8-10cm 的圆皮,边缘厚度均匀(用手摸边缘没有硬边,厚度一致)。擀好的皮放在铺了干面粉的托盘里,别叠太多(最多叠 5 张,叠多了会粘),每张皮之间撒点干面粉(防粘)。[*]包水饺:取一张皮,放在左手掌心(掌心稍微凹一点,托住皮),右手舀 25g 馅料(用电子秤称,每个都一样大),放在皮中间。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先捏出一个褶(褶要捏实,别露馅),然后沿着边缘捏,一共捏 18-20 个褶(褶子要均匀,间距差不多),最后把口捏紧,捏出一个小尖角(像小月牙),这样煮的时候不会露馅。李师傅说 “褶子别捏太少,太少煮的时候容易开,18 个褶刚好,又好看又结实”。煮水饺:商用煮饺锅加水烧开(家里用大锅,水要多,没过饺子),加 10g 盐(防粘,盐能让面皮更筋道),把水饺一个个放进锅里 —— 放的时候要 “轻轻放,别扔,扔会把皮砸破”,用漏勺轻轻推一下,别让它们粘在锅底。水再次烧开后,加一碗凉水(约 200ml,凉水要凉,别用温水),转中火;第二次烧开,再加一碗凉水;第三次烧开,水饺全浮起来,肚子鼓得圆圆的(像小灯笼),用漏勺捞一个,用手指按一下,能快速回弹(按下去的坑马上弹回来),就熟了 ——别煮太久,煮太久皮会烂,馅会散,李师傅说 “三开三点,刚好熟,多煮 1 分钟,皮就软了,没嚼劲”。捞出来放在盘子里,淋 10ml 香油(防粘,也增香),别堆太多,堆太多会压烂。

三、潍坊鸡鸭和乐(10 人份,汤浓面滑)1. 精准食材表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
细节备注
和乐面原料
中筋面粉
2000g
选蛋白质含量 11%-12% 的,别用高筋粉,面会硬;低筋粉面会软,没嚼劲

玉米淀粉
500g
选纯白玉米淀粉(别买掺土豆淀粉的,会影响爽滑度),跟面粉混时要过筛

食用碱
20g
食品级食用碱(别用工业碱),加 100ml 温水化开(化到没有颗粒,避免面有碱味)

温水(调碱水)
100ml
30℃左右,别用开水,开水会让碱失效

清水
800-850ml
凉白开,分 3 次加,根据面粉吸水性调整


20g
分两次加,一次和面,一次煮面,增强筋性
汤底原料
老母鸡
1 只(约 1500g)
两年以上的老鸡(鸡皮发黄,爪子有老茧),别买嫩鸡,鲜味不足

老鸭
1 只(约 1200g)
跟母鸡一起熬,汤更浓(老鸭选黑毛的,鲜味足)

猪大骨
3000g
选带骨髓的筒骨 + 扇骨(敲裂,骨髓能熬出来),别买没骨髓的,汤不浓

生姜
200g
新鲜生姜,切成 5mm 厚的片(别去皮,姜皮去腥),拍一下更容易出味

葱段
300g
大葱白,切成 10cm 长的段(拍一下,出味快),葱叶少放,味冲

八角
15g
选完整的八角(别买碎的,碎的多是陈货),用纱布包着(避免煮在汤里)

桂皮
10g
选厚一点的桂皮(薄的香味淡),用刀刮掉表面的灰,掰成小块

香叶
5g
3-4 片,选颜色深绿的(浅绿的没香味),用纱布包着

花椒
10g
选红花椒(香味浓),用纱布包着(避免煮在汤里,咬到会麻)


120g
分两次加,一次熬汤,一次调味,用加碘盐

味精
12g
复合鲜味剂(味精:鸡精:5’- 核苷酸钠 = 4:4:2),别用太多,提鲜就行

鸡精
12g
同上,选大牌子的,鲜味足

5’- 核苷酸钠
6g
同上,少量提鲜,别多放
配料
鸡蛋
6 个
新鲜土鸡蛋,蛋黄橙黄,磕碗里加 50ml 清水、5g 盐(盐能让蛋皮更嫩)

海米
100g
中等大小的金钩海米,用温水泡 30 分钟(泡到软),沥干后用小火炒香

木耳
150g
干木耳,用温水泡 2 小时(泡到软,没有硬芯),切丝(切 0.3cm 宽的丝)

香菜
100g
新鲜香菜,洗干净,切成 0.5cm 的碎末(切好后别堆着,摊开晾着)

蒜泥
50g
新鲜大蒜,捣成泥(别用蒜臼子捣太细,有颗粒感更香)


80ml
陈醋(别用白醋,太酸),分两次用,一次调蒜泥,一次调味

香油
50ml
纯芝麻香油,分两次用,一次拌面,一次调味

辣椒油
100ml
自己炸的最好(辣椒面 + 热油,炸到香),别买现成的,太咸

咸香椿末
50g
传统风味,没有可不放(选腌得透的,别太咸)
2. 制作步骤(王师傅的传承手艺)(1)做和乐面:滑溜筋道的关键[*]和面醒面:把面粉、玉米淀粉、15g 盐倒在不锈钢大盆里,用手搅 3 分钟(从盆底往上翻,让粉类混合均匀,王师傅说 “粉类不拌匀,面会有小疙瘩,压的时候会断”)。碱水(食用碱 20g + 温水 100ml)倒进去,用筷子搅成絮状,再慢慢加清水 —— 分 3 次加,第一次加 400ml,搅成大面絮;第二次加 300ml,搅成小面絮;第三次加 100-150ml,用手揉(揉的时候要 “用全身力气揉,别只用手劲”),揉到 “三光”:盆光、手光、面团光(面团表面光滑,没有裂纹)。盖保鲜膜醒 40 分钟,中途揉 1 次(醒 20 分钟时揉,揉 3 分钟,增强筋性),王师傅说 “中途揉面,面会更筋道,压的时候不容易断,像拉面条一样滑”。[*]压制煮制:醒好的面团分成 500g / 个的剂子(每个剂子像小枕头一样),放进商用和乐面机(带螺旋挤压头),温度设 90℃、转速 30r/min—— 温度别太高,太高面会粘;转速别太快,太快面会断。直接把面挤入沸水锅中(锅里加 5g 盐防粘),挤的时候要 “匀速挤,别停”,面要粗细均匀(像筷子粗)。煮到面条浮起来后再煮 1 分钟(浮起来说明面熟了,再煮 1 分钟更筋道),捞出过凉水(10℃以下,家里用冰水更好),过凉到面条摸起来凉(避免粘在一起),沥干后拌入 10ml 香油(用筷子翻拌均匀,每根面都裹上香油),装保鲜盒冷藏(0-4℃)备用,能放 8 小时。[*]批量保存:若需长期保存,把过凉的和乐面平铺在托盘上(每根面别叠在一起),放冰箱冷冻(-18℃),冻 2 小时后装密封袋(避免冻在一起)。使用前无需解冻,直接放入沸水煮 3 分钟(煮到面变软,没有硬芯),就能恢复口感,王师傅说 “冷冻的面别煮太久,3 分钟刚好,煮太久会软,没嚼劲”。(2)熬浓白汤底:鲜浓的秘诀[*]原料预处理:老母鸡、老鸭宰杀后去内脏、去毛(毛要拔干净,尤其是细毛,不然汤会腥);猪大骨敲裂(用锤子敲,敲到骨髓能露出来,王师傅说 “骨髓熬出来,汤才会浓白,像牛奶一样”)。一起冷水浸泡 2 小时(中途换水 2 次,每次换凉水,泡掉血水,血水多了汤会腥)。焯水时加 50g 料酒、姜片 50g,大火烧开 —— 水烧开后会浮起浮沫(灰色的是血水,要撇掉),撇到没有浮油为止,捞出用温水冲洗干净(别用凉水,凉水会让肉质收缩,鲜味熬不出来)。[*]熬制过滤:不锈钢汤桶加 50kg 清水(水要多,没过食材 10cm),放入鸡鸭、猪大骨、剩下的葱姜及香料(用纱布包好,扎紧口,避免香料散在汤里),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制 5 小时 —— 火别太大,小火慢熬,熬到汤呈浓白色(像浓牛奶的颜色)、鸡鸭肉质软烂(用筷子戳,能轻松戳透)。捞出鸡鸭拆成丝(拆的时候要 “顺着肉的纹理拆,别拆成碎块”)、猪大骨剔除肉(肉切碎,别浪费),过滤汤料(用纱布滤两层,滤掉骨头渣、葱姜)后加入 60g 盐和复合鲜味剂(味精 12g + 鸡精 12g+5’- 核苷酸钠 6g),搅拌均匀后转入恒温保温桶(75℃保存),王师傅说 “汤要恒温保存,别反复加热,反复加热会让汤变浑,鲜味也会跑掉”。(3)配料处理:均匀入味的窍门[*]蛋皮:鸡蛋打散加 50ml 清水、5g 盐搅匀(加水蛋皮更嫩,加盐更入味),用平底锅(直径 30cm)小火摊制 —— 锅要烧热,刷一层薄油(油别多,多了蛋皮会腻),倒一勺蛋液(约 1 个鸡蛋的量),转匀,让蛋液铺满锅底,煎到蛋皮边缘翘起(用手能揭起来),翻面再煎 10 秒,取出放凉。凉后切成 5mm 宽的丝(切的时候要 “慢切,别切歪”),装入密封盒备用,王师傅说 “蛋皮要切均匀,吃的时候每口都能吃到,别太宽,太宽嚼着费劲”。[*]其他配料:海米用温水泡发 30 分钟,沥干后用小火炒香(炒到有香味飘出来,别炒糊);木耳泡发后切丝,焯水 1 分钟(水烧开后放木耳,煮 1 分钟,过凉,避免粘在一起);香菜、香椿切末(切好后装在小碟里,用保鲜膜盖好,避免变干);蒜泥加 30ml 凉开水调成蒜泥水(加凉开水蒜泥不辣,更入味)。(4)出餐:快速又好吃的技巧[*]备餐准备:将冷藏的和乐面、拆好的鸡鸭丝、蛋皮丝、木耳丝等配料,按每份用量提前分装(和乐面 150g / 份、鸡鸭丝 50g / 份、蛋皮丝 20g / 份、木耳丝 15g / 份),放在操作台备用(别放太久,放太久面会粘)。[*]加热组装:取 1 份和乐面放入漏勺,浸入沸水中烫 10 秒至热透(烫到面变软,没有凉芯),沥干后放入碗中;加入 75℃的热汤 300ml(汤要没过面的 2/3,别太多,太多味淡),依次码入鸡鸭丝、蛋皮丝、海米、木耳丝(码的时候要 “摆均匀,好看”)。调味出餐:根据顾客口味,淋入 5ml 香油、8ml 醋,加入 1 勺蒜泥水(约 15ml)、1 勺辣椒油(约 10ml),撒上香菜末(或香椿末),30 秒内即可出餐,王师傅说 “调味要快,别让面凉了,热面热汤才好吃,凉了面会硬”。

四、潍坊朝天锅(10 人份,卷饼暖人心)1. 精准食材表食材类别
食材名称
用量
细节备注
汤料
老母鸡
1 只(约 1500g)
两年以上的老鸡(鸡皮发黄,爪子有老茧),别买嫩鸡,鲜味不足

猪大骨
5000g
筒骨 + 扇骨(敲裂,骨髓能熬出来),别买没骨髓的,汤不浓

猪下货(头、肠、肚、心、肝、肺)
5000g
全套,新鲜的(别买冷冻的,冷冻的腥味重),洗干净

生姜
200g
新鲜生姜,切成 5mm 厚的片(拍一下,出味快),别去皮

葱段
300g
大葱白,切成 10cm 长的段(拍一下,出味快),葱叶少放

八角
15g
完整的八角,用纱布包着

桂皮
8g
厚一点的桂皮,刮掉表面的灰

香叶
5g
3-4 片,深绿色的

花椒
10g
红花椒,用纱布包着


150g
分两次加,一次熬汤,一次调味

味精
19.4g
复合鲜味剂(味精:5’- 核苷酸钠 = 48.5:1.5),提鲜

5’- 核苷酸钠
0.6g
同上,少量提鲜
面饼
中筋面粉
5000g
普通面粉,别用高筋粉,面饼会硬

80℃热水
2500ml
用温度计测,别太烫(太烫会把面烫熟,面饼会粘)


50g
加在面粉里,增强筋性,面饼更软
配料
潍县青萝卜咸菜条
200g
选脆的,别太咸(太咸的泡久一点)

大葱段
200g
10cm 长,选葱白多的,脆甜

香菜末
100g
新鲜香菜,切末

甜面酱
200g
选稀一点的,别太稠(太稠的加凉开水调稀)

蒜泥
100g
捣成泥,别太细

香油
50ml
纯芝麻香油,调蘸料


50ml
陈醋,调蘸料

青椒
100g
选不辣的,切丝(0.3cm 宽)

白糖
13g
咸菜和辣椒用,提鲜
2. 制作步骤(张师傅的老手艺)(1)熬汤料:鲜浓不腥的关键[*]预处理:老母鸡去内脏、去毛(细毛要用镊子拔干净,不然汤会腥);猪大骨敲裂(用锤子敲,敲到骨髓露出来,张师傅说 “骨髓熬出来,汤才香”);猪下货用盐、面粉、白醋反复搓洗 —— 猪肠要翻过来洗(翻的时候要 “慢慢翻,别扯破”),搓 5 分钟(搓到没有黏液,摸起来不滑);猪头用刀刮掉表面的毛根,洗干净;猪肝切成 2cm 厚的片,泡冷水 1 小时(中途换水 3 次,泡掉血水,血水多了汤会腥),最后用厨房纸吸干。[*]熬汤:不锈钢汤桶加 50kg 清水(水要多,没过食材 10cm),放母鸡、大骨、150g 葱段、100g 姜片、10g 八角、5g 桂皮,大火烧开,撇浮沫(撇到没有浮油,浮沫是血水,不撇汤会腥),转小火熬 4 小时,汤变浓白(像牛奶一样)。加猪下货(除了猪肝),继续煮 2 小时,加 100g 盐(别加太多,后面还要调味)。最后 10 分钟放猪肝,煮到变色就捞出来(别煮老,煮老了嚼不动,张师傅说 “猪肝煮到表面变褐色,里面还是浅粉色,刚好嫩”)。[*]过滤保存:捞出来鸡鸭、下货,汤用滤网过滤(滤掉骨头渣、葱姜),加味精 19.4g、5’- 核苷酸钠 0.6g、剩下的 50g 盐,搅均匀,倒进带加热的保温桶(70℃恒温),张师傅说 “汤要恒温,凉了会腥,热了会浑,70℃刚好,喝着不烫嘴”。(2)做面饼:软嫩不硬的窍门[*]和面:面粉倒大盆里,加 50g 盐,用手搅均匀(搅到没有盐粒)。慢慢倒 80℃的热水(边倒边用筷子搅,别用手直接碰,会烫),搅成大面絮(每团面絮有拳头大),放凉到不烫手(约 40℃),用手揉(揉的时候要 “轻揉,别使劲”,烫面揉太狠会硬),揉到光滑,盖湿布醒 30 分钟(醒的时候别开盖,热气跑了面饼会干)。[*]压饼:醒好的面团分成 200g / 个的剂子(每个剂子像小馒头一样),放进全自动压饼机,温度设 180-200℃、加热时间 3 秒 —— 温度别太高,太高面饼会糊;时间别太长,太长会硬。压制成直径 15cm、厚度 0.3mm 的薄饼(用手摸边缘没有硬边,厚度均匀)。压好的面饼叠放在保温箱中(箱底铺湿纱布,防止干裂),每小时翻动一次(翻动的时候要 “轻翻,别扯破”),张师傅说 “面饼要保温,凉了会硬,翻动能让面饼受热均匀,更软”。(3)处理配料:入味不咸的技巧[*]咸菜与葱:潍县青萝卜咸菜切丝(切 0.3cm 宽的丝),用清水浸泡 1 小时(中途换水 2 次,泡到尝着不咸,有点甜),捞出挤干水分,加入 10g 白糖、20ml 醋,拌匀(拌的时候要 “轻翻,别把咸菜丝拌断”);大葱切成 10cm 长的葱段(选葱白多的,脆甜,别选太老的,老的嚼不动)。[*]蘸料:甜面酱加 20ml 香油、30ml 凉开水调稀(调的时候要 “搅到没有疙瘩,像米汤一样稀稠”,太稠的话卷饼会粘);蒜泥加 30ml 醋、30ml 香油、5g 盐调成蒜泥汁(加醋能解腻,香油增香)。[*]哑巴辣椒:青萝卜切丝(0.3cm 宽),焯水 10 秒(水烧开后放萝卜丝,煮 10 秒,过凉水,挤干水分);青椒切丝(0.3cm 宽),香菜切段(0.5cm 长)。热锅凉油(油别多,10ml 就行),放入葱姜丝爆香(爆到有香味),加入青萝卜丝、青椒丝翻炒 1 分钟(炒到变软),加 5g 盐、3g 白糖调味,出锅前撒香菜段,张师傅说 “哑巴辣椒要炒到软而不烂,有嚼劲,别太辣,老人孩子都能吃”。(4)售卖组装:暖人心的细节[*]分装:猪下货切成 0.5cm 厚的片(切的时候要 “切均匀,别太厚,太厚嚼不动”),猪肝切薄片(0.2cm 厚,薄一点嫩),母鸡拆成丝(顺着纹理拆,别拆成碎块),分别装入不锈钢托盘,覆盖保鲜膜冷藏(0-4℃),别放太久,放太久会腥。[*]点餐组装:顾客选择饼卷食材,服务员用食品夹取适量食材(比如猪肠 50g、猪头肉 30g),放入汤桶中涮烫 5 秒至热透(涮的时候要 “来回晃,让食材全热”)。取一张薄饼平铺在操作台上,放入涮好的食材,淋一勺热汤(约 50ml,汤能让食材更鲜,别太多,太多饼会烂),加入咸菜丝(20g)、葱段(1 段),根据口味刷甜面酱(10ml)或蘸蒜泥汁(15ml),最后卷成筒状(卷的时候要 “卷紧,别松,不然会散”),张师傅说 “卷饼要趁热吃,热饼热馅,暖人心,凉了饼会硬,馅会腥”。汤品服务:单独提供热汤,可搭配香菜末(5g)、胡椒粉(1g),供顾客免费续杯,张师傅说 “喝口热汤,再吃卷饼,解腻又暖胃,老顾客都爱这么吃”。

第三章:那些差点让我放弃的瞬间,藏着最珍贵的窍门第一次做高密炉包时,我把发酵好的面团揉了 10 分钟 —— 以为揉得越久越好,结果面皮煎出来硬得像石头,咬着硌牙。那天收摊后,老婆没骂我,只是把炉包掰成小块,泡在热水里给孩子吃,孩子嚼着说 “爸爸做的饼泡汤也好吃”,她坐在旁边,把自己碗里的鸡蛋夹给孩子,说 “妈妈不爱吃”。后来刘大师告诉我,发酵好的面团揉 5 分钟就行,揉太久面筋会断,就像过日子,太较真反而会碎,“面要揉到‘能拍出砰砰声’,像拍孩子的小屁股一样,有弹性就够了”。
熬鸡鸭和乐的汤底时,我没把猪大骨敲裂,熬了 3 小时汤还是清的,像白开水一样,没有一点浓白。那天我蹲在灶台前哭,觉得自己太没用,花了那么多钱,连碗汤都熬不好。老婆从家里带来刚烙的饼,用保温桶装着,还热乎,她掰了一块给我,说 “咱再试一次,大不了把骨头敲碎了重新熬,钱没了再赚,你别垮了”。我照着她的话,把骨头敲裂,重新熬了 5 小时,汤终于变成了浓白色,像牛奶一样。后来王师傅说,猪大骨敲裂后,骨髓能熬出来,汤才会浓白,“就像心里的坎,得先打开一个口,才能熬出甜”。
包鲅鱼水饺时,我第一次加葱姜水加得太快,一次加了 100ml,馅料稀得包不住,放在皮上就流下来。李师傅骂我 “急什么,过日子要慢慢来”,他教我每次加完葱姜水,都要等肉馅 “把水吸透,用手抓能攥成团”,再打下一次,“就像攒日子,得一点一点来,才能攒出甜”。现在我每次包水饺,都会想起李师傅的话,也想起老婆当初把项链塞给我时,说 “慢慢来,总会好的”,她的指尖冰凉,却比任何时候都坚定。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做朝天锅,猪下货没洗干净,汤有股怪味,我只能把一锅汤全倒了,损失了几百块。那天晚上我没回家,在店里坐了一夜,地上全是揉皱的配方笔记。老婆找到我时,手里拎着保温桶,里面是热乎的面条,还卧了个荷包蛋,她说 “洗不干净咱就多洗几遍,用盐搓,用面粉搓,再用白醋泡,总能洗干净的”。后来我洗猪下货,都会用盐搓 5 分钟,再用面粉搓 3 分钟,最后用白醋泡 2 分钟,直到闻不到一点腥味。张师傅说,洗下货要 “搓到‘手摸不滑’,像摸自己的手背一样,没有黏液就行”,原来不管是洗下货,还是过日子,只要用心,总能洗去脏东西。

第四章:现在的日子,有汤有面,还有你现在小店开在小区门口,招牌上写着 “山东老味道”,是老婆用毛笔写的,字有点歪,却透着股热乎劲。早上六点开门,她会提前来帮我摘韭菜、剁肉馅,手指被韭菜汁染得发黄,却总说 “这样的韭菜才鲜”。孩子放学后会在店里写作业,作业本放在收银台上,封面画满了小鱼和饺子,最下面写着 “爸爸的饺子摊”。有次他问我:“爸爸,你以前去山东的时候,想不想我?” 我摸了摸他的头,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画 —— 我带了两个月,边角都磨破了,我说 “想,爸爸每天都把你的画放在口袋里,想你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你画的小鱼,就像看到你一样”。
上个月老婆生日,我偷偷去金店,把当初她当掉的项链赎了回来,还加钱换了条粗点的,链身刻着我们一家三口的名字缩写 “明、慧、阳”。晚上关店后,我把项链戴在她脖子上,她摸了摸链身,眼泪掉在我手背上,还是热的。“以前我总怕日子过不下去,” 她声音有点抖,“现在才知道,只要跟你在一起,再苦的日子也能熬出甜。” 那天她试穿了那件米白色的外套,站在镜子前转了两圈,问我 “好看吗”,我点点头,说 “好看,比商场里试的时候还好看”—— 其实我知道,不是外套好看,是她眼里的光,比任何时候都亮。
有天深夜,店里只剩我们俩,外面下着小雨,她煮了两碗鸡鸭和乐,加了鸡蛋和香菜,说 “你尝尝,跟当初你在潍坊吃的一样不”。我咬了一口面,滑溜溜的,汤还是热的,鲜得能尝出老母鸡的香。突然想起在潍坊老店熬汤的日子,那时候我就想,要是能让老婆孩子也喝上这么热的汤就好了,现在终于实现了。她坐在对面,小口喝着汤,头发垂在肩膀上,我突然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日子:有汤有面,有她有孩子,不用太富,却够暖。
有时候老顾客会问我,你家的味道怎么这么正?我会笑着说,因为每一步都藏着心意。就像鲅鱼水饺的葱姜水,要煮 5 分钟才够味;就像炉包的嘎渣,要煎 30 秒才够脆;就像过日子,要用心才能够甜。有个阿姨每次来都点朝天锅,说 “你家的汤,像我老伴以前熬的,暖人心”,每次她来,老婆都会多给她盛一勺汤,说 “阿姨,趁热喝”。
现在再也不用吃酱油拌面了,孩子报了画画班,每周六去上课,回来会给我们画 “全家吃饺子” 的画;老婆也不用再穿旧外套,她的衣柜里有了好几件新衣服,却还是爱穿那件米白色的,说 “这件最舒服”。有时候她会站在店门口,看着来往的人,阳光照在她身上,我觉得日子就像刚煎好的炉包,金黄酥脆,里面藏着鲜美的馅,还有满满的希望。
那些藏在配方里的日子,有苦有累,但更多的是老婆的支持,孩子的期待,还有老师傅们的叮嘱。现在我把这些配方写下来,希望每个看到的人,都能做出好吃的味道,也能过出甜甜的日子 —— 因为不管是做饭,还是过日子,只要用心,就没有熬不过的坎,没有做不好的味。就像刘大师说的 “做吃的,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过日子,要对得起身边的人”,这句话,我会记一辈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了6.6万,我把山东4款老配方带回了家,配方用料很详细,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