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多少才能体面安度晚年?我每月3260元,生活却过得很有底气
儿子儿媳又来给我‘送温暖’了,俩人坐在我家那张用了快二十年的布沙发上,唉声叹气,活像两只斗败了的鹌鹑。儿媳李静从她那个叫不上名牌的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小心翼翼地推到我面前,“妈,这是五千,您别省着,天冷了买件好点的羽绒服,想吃啥就买啥。”儿子王伟也跟着点头哈腰地附和:“是啊妈,您那点退休金,一个月才三千出头,哪够花啊,我们……”我笑了笑,眼神从他俩那疲惫又焦虑的脸上扫过,最后落在那鼓囊囊的信封上。我没碰,而是轻轻把它推了回去。然后,我转身从电视柜的抽屉里,拿出我的“宝贝”——一本用硬壳纸包装得整整齐齐的笔记本。我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我用小楷写的菜名,旁边还用彩笔画了简单的配菜,有荤有素,搭配得讲究又好看。
“下个月,咱们社区老年食堂请我去当一周的‘特约厨师’,教大家做几道养生菜,一天一百五,包午饭。这菜谱,就是我给他们提前设计的。”
看着他俩目瞪口呆,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鸡蛋的样子,我知道,他们永远也想不明白,我这个每月只有3260元退休金的老太太,是怎么把日子过得比他们这些月入过万的年轻人,还有底气的。
说起这事儿,还得从我刚退休那会儿讲起。我叫张秀兰,今年66岁,退休前是国营纺织厂的一名普通会计。干了一辈子财务,我对数字特别敏感。当退休手续办下来,社保局的同志告诉我,我的退休金是每月3260元时,我的心,当时就凉了半截。
我的天,3260元!在这座不大不小的城市里,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连生一场重点感冒的资格都没有,意味着去超市买水果都得先看看打折区,意味着儿子儿媳给你买件衣服你都得偷偷去看吊牌,超过三百就觉得心疼。
刚退休的头半年,我活得就像个惊弓之鸟。家里的灯,能不开就不开;电视机,只在晚上七点新闻联播时开一会儿;去菜市场,永远是赶在收摊前,去捡那些有点蔫儿的青菜。儿子王伟和儿媳李静每个月都要塞钱给我,我嘴上说着“够用够用”,心里却虚得厉害。那种伸手向晚辈要钱的滋味,比黄连还苦,感觉自己的腰杆都直不起来了。
那段时间,我整宿整宿地失眠,头发一把一把地掉。看着镜子里那个愁眉苦脸、暮气沉沉的老太太,我心里发慌:难道我的晚年,就要这么窝窝囊囊地过去吗?靠着儿子儿多给的三千两千,活得像个寄生虫?不行,绝对不行!我张秀兰干了一辈子工作,什么时候这么没出息过!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一个寻常的下午。那天我跟邻居陈桂花在楼下花园里聊天,她比我大两岁,退休金比我还少几百,但人家整天乐呵呵的。她一边织毛衣一边跟我唠叨:“秀兰啊,我看你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图啥呀?咱们这个年纪,活一天就赚一天。钱多钱少,不都是一日三餐?你看人家楼上那个老马,退休工资八千多,天天山珍海味吃着,结果呢?上个月脑梗住院了,现在半身不遂,再多钱有啥用?”
陈桂花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我心上。是啊,我怎么钻进钱眼儿里了?钱是重要,但它不是全部。活了大半辈子,我手里剩下的,难道只有这3260元吗?不,我还有别的东西,比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天晚上,我破天荒地没有失眠,我躺在床上,给自己的人生下半场,重新盘了盘账。盘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不是穷,我是个真正的“富婆”。我给自己总结了“四大法宝”,正是这四样东西,让我彻底挺直了腰杆。
我的第一个法宝,是“健康”。这是我安身立命最大的本钱。我算是想明白了,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省钱最好的方式,就是不生病。你去医院ICU看看,那钱哪是钱啊,简直就是纸,哗哗地往里烧。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制定了一张雷打不动的“健康作息表”。
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不去跟年轻人抢健身房,就在楼下的小公园里,跟着一群老伙计打一个小时的太极拳。咱不求练成什么武林高手,就图一个舒筋活络,神清气爽。打完拳,我也不急着回家,绕着公园的湖边快走三圈,大概四十分钟,走到微微出汗,感觉浑身的毛孔都张开了,甭提多舒服了。
在“吃”上,我更是下了大功夫。我不再盯着打折菜,而是学着看季节吃东西。春天吃椿芽,夏天吃丝瓜,秋天吃莲藕,冬天吃白菜萝卜。这些应季的菜,又便宜又新鲜又有营养。我买了个小炖锅,每天给自己炖点杂粮粥,红豆、薏米、黑米、小米,轮着来。肉呢,我也吃,但不多。我买鸡就买鸡架子,五块钱一个,回来熬汤,汤鲜肉烂,撇掉浮油,下面条或者煮青菜,比那些大鱼大肉可健康多了。
就这么坚持了半年,我感觉自己整个人的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脸上的气色红润了,走路腿脚有劲了,连楼梯都能一口气上五楼了。去年单位体检,我除了有点老花眼,血压血脂血糖,样样达标,比好多年轻人还健康。儿子儿媳看着我的体检报告,都羡慕得不行。这就是我的底气,我知道,只要我身体好,不给他们添麻烦,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比给他们看孩子、贴钱都强。
我的第二个法宝,是“能力”。我跟自己说,人退休了,岗位没了,但咱这一辈子学来的本事不能丢。丢了本事,人就真的废了。我当了一辈子会计,做账、理财是我的老本行。退休后,我把自己家里的每一笔开销都记得清清楚楚。水费电费、买菜钱、人情往来……一本烂账记下来,月底一复盘,哪些钱花得值,哪些钱是浪费,一目了然。
光记账还不够,我发现社区里很多老头老太太,对现在手机支付、防范电信诈骗这些事儿,一窍不通。我就在社区活动室里,开了个“免费老年财务小课堂”,每周二下午开课。教他们怎么用手机交水电费,怎么识别诈骗短信,怎么规划自己那点退休金。一开始就三五个人来听,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现在每次开课,活动室都坐得满满当当。我也不图钱,就图个被需要的感觉。每次看到那些叔叔阿姨们恍然大悟的表情,听他们喊我一声“张老师”,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开头说的那个老年食堂请我去当厨师,也是这么来的。我年轻时就爱琢磨做菜,退休后时间多了,更是把这个爱好发挥到了极致。我做的那个“赛螃蟹”,吃过的人都说比真的蟹黄还香。我在我们那个老年微信群里,经常分享我的做菜心得,一来二去就出了名。食堂经理也是群里的,就找上了我。人家给钱,我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是我的底气,我觉得我虽然老了,但我不是个没用的人,我还有价值,还能给社会做点贡献。
我的第三个法宝,是“社交”。人是群居动物,越老越怕孤独。我算是看透了,指望儿女天天陪着,那是不现实的。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压力比我们大多了。把自己的晚年幸福,全绑在孩子身上,那既是绑架孩子,也是作践自己。
我主动走出去,给自己建立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朋友圈”。我们有个“夕阳红旗袍队”,每周在公园里走走秀,锻炼体态;我还是我们社区合唱团的女中音,虽然唱得不咋地,但跟大伙儿一起吼两嗓子,心里痛快;我还报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练练字,静静心。
我的这些“老伙计”们,才是我们晚年生活最坚实的依靠。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群里喊一声,立马有人问要不要送药;谁家孩子出差了,大家就轮流去陪着说说话、搭个伙吃饭。我们互相分享养生经验,也互相吐槽家长里短。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慰藉,是钱买不来的。
就说上个月,我半夜急性肠胃炎,疼得在床上打滚。我没给儿子打电话,怕他们大半夜从城西赶过来,又担心又影响第二天上班。我就在我们姐妹群里发了个消息,不到十分钟,住对门的李姐和楼下的王阿姨就跑上来了。一个给我揉肚子,一个给我冲了杯红糖姜茶,看我缓过来了,才放心回去。第二天早上,王阿姨还给我送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
你们说说,这份情谊,值多少钱?我儿子后来知道了,又后怕又感动,非要请阿姨们吃饭。我跟他说,这份情,比一顿饭金贵多了。这就是我的底气,我身边有朋友,有伙伴,我不是一座孤岛。
我的第四个,也是最重要的法宝,是“心态”。说白了,就是换个活法,降低自己的欲望,提高自己的感受力。我不再跟别人比退休金多少,不跟别人比房子大小,更不跟别人比孩子谁有出息。人比人,气死人。我只跟我自己比,今天的我,是不是比昨天更开心,更充实。
我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里寻找乐趣。阳台上养的花开了,我会开心一整天;看了一本好书,我会觉得精神上很富足;学会了一道新菜,我会很有成就感。我甚至开始跟着手机上的短视频学剪辑,把我拍的那些花花草草、我们旗袍队走秀的视频,配上音乐,做成一个个小短片,发到家庭群里。看着孙子孙女在下面点赞评论,说“奶奶好棒”,我心里乐开了花。
我不再觉得3260元是我的束缚,反而觉得给了我一种自由。因为钱不多,我反而不会被物质绑架。我买衣服,不看牌子,只看料子舒不舒服,款式大不大方。我不用花钱去昂贵的餐厅,我自己做的饭菜,干净、健康、合口味。我不用花钱去旅游景点看人山人海,我们家门口的公园,四季都有不同的风景。
上周末,王伟和李静又来了。这次,他们没再给我塞钱,而是给我带了一大堆新鲜的食材,说是要尝尝我的手艺。饭桌上,李静看着我精神矍铄的样子,由衷地感叹:“妈,我以前总觉得,得有很多很多钱,才能活得有底气。现在我看着您,我才明白,真正的底气,是從心里长出来的。”
我夹了一筷子我做的醋溜白菜给儿媳,笑着说:“你们年轻人压力大,妈懂。但要记住,钱是挣不完的,别为了挣钱,把身体搞垮了,把心情弄丢了。啥叫‘体面’?不是穿金戴银,不是大鱼大肉。是身体没病,心里没事,身边有伴,脸上有笑。我这3260块钱,买不来别墅豪车,但买得来我每天早上的太极拳,买得来老年大学的笔墨纸砚,买得来跟老姐妹们喝茶聊天的悠闲时光。这些,在我心里,就是最体面的晚年。”
看着儿子儿媳若有所思的表情,我知道,他们这次是真的懂了。我把日子过成了一首诗,一首用3260元谱写的小诗。它不华丽,但有韵味;它不恢弘,但有力量。这份力量,就是我的底气,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能安然、体面地,度过我的每一个黄昏。大家评评理,我这日子,过得是不是比很多有钱人还舒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