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1 19:26

为什么古人不满足于将茶叶简单“晒干”?

为什么人类不满足于“晒干”,非要发展出杀青、揉捻、发酵这些复杂手段——答案就在于对酶活性的精准操控。当我们把茶叶当作普通草药一样进行**简单粗暴的晒干**时,它与经过精心工艺(包括白茶的“日光萎凋”)制成的茶,在化学物质和感官风味上会有天壤之别。
简单晒干目的是快速脱水。就像晒萝卜干一样,追求的是效率,希望尽快把叶片中的水分蒸发掉,以利于保存。在这个过程中,茶叶内部的化学变化是混乱、被动且不可控的。

制茶工艺(包括白茶)目的是引导和调控生化反应。脱水只是最终步骤,核心在于通过“萎凋”、“杀青”、“发酵”、“揉捻”等环节,主动地、有方向地改变茶叶的化学成分,从而塑造出理想的风味。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白茶,其“萎凋”过程也是严格控制温湿度和时间的缓慢失水,为内在转化留出足够时间。
如果把采下来的鲜叶直接暴晒,口感青涩味被“锁定”,难以转化。茶多酚(儿茶素)在阳光的快速炙烤下,叶片表面的水分迅速蒸发,细胞结构还未来得及发生有序的转化就快速脱水死亡,其中的多酚氧化酶也过早失活。这导致大量刺激性强的儿茶素(茶多酚的主要成分)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泡出来的茶汤异常苦涩、青气重,喝起来有“割喉咙”的感觉,缺乏醇和感。

成品香气带有低劣的“日晒味”与“青臭气”,茶叶中具有“青草气”的低沸点物质(如青叶醇)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挥发、转化。同时,在高温下,部分物质会发生过度氧化和美拉德反应,容易产生一种类似晒干蔬菜的“日腥味”或“沤味”,而不是愉悦的茶香。使茶香贫乏,香气沉闷,带有不愉悦的青臭和日晒异味。
外观与汤色暗沉浑浊,叶绿素在暴晒下会快速降解,但转化不充分,导致干茶颜色暗绿发黑,没有光泽。同时,混乱的氧化使得茶多酚部分氧化聚合,但无法形成如茶黄素、茶红素等优质色素。使得干茶色泽枯暗,茶汤颜色浑浊、发暗,呈黄褐色或暗绿色,不清亮。

萎凋过程中,蛋白质会缓慢水解成带来“鲜爽味”的氨基酸(如茶氨酸),淀粉会水解成带来“甜味”的糖类。简单晒干粗暴地中断了这个过程,使得这些带来美好风味的物质无法充分生成和积累。茶汤缺乏鲜爽度和甜醇感,滋味淡薄,只有苦和涩。
简单晒干得到的更像是一种“茶叶草药”,它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的原始缺陷(青涩苦),却损失了发展其优点(鲜香甜醇)的可能。而制茶工艺,无论是看似简单的白茶,还是复杂的乌龙茶、红茶,都是通过精准控制生化反应,将一片普通的植物叶子,升华成一种复杂而美妙的风味艺术品。这就是为什么茶叶需要如此复杂的工艺,而不是简单地晒干了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古人不满足于将茶叶简单“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