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1 16:13

浙江宣传丨浙江面面观

有人说:“没来浙江,你真不会知道南方还有这么热爱吃面的地方。”栾树初红的季节,随意打开一座浙江小镇,都能闻到一股股面香。说来有趣,浙江虽是稻作大省,却有异常丰富的面条种类。
许多浙江人,常常要见“面”,一把面条、几样浇头,看似简单,却盛放着道不明的惦念。浙江为何会孕育出如此丰沛的面条风味?看似“违和”的搭配背后,又是怎样一番人间烟火与温情守候?

桐乡羊肉面 图源:“桐乡发布”微信公众号

《长安的荔枝》中,北方人李善德初到南方,便哀叹当地“面食太少”——“谁能给我下碗汤饼吃啊。”此处的汤饼便是面食。“南人饭米,北人饭面”,这是许多人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基础认知,然而浙江却属另类。
有研究考证,浙江的一“面”之缘,一个重要起因还要从八百多年前说起。
宋室南迁,定都临安后,政治中心的转移,也引发了一场饮食文化的变迁。南下的中原人将丰富的面食,带到了这片以稻米为主的土地。然而,浙江的面绝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虽然处在北方小麦种植圈的南缘,但浙江省域西接好嗦米粉的湘赣,南邻喜食番薯粉的闽地,这独特的地理位置让浙江的面食既保留了北方的筋骨,又浸润了南方的灵秀。
数百年光阴里,一场有关面食的“本土化改造”在各地悄然展开。杭嘉湖平原为它搭配醇厚的羊肉香,宁绍平原赋予其咸菜与笋片的咸鲜,沿海地区则将各类海鲜慷慨请进面碗。于是,杭州的片儿川咸鲜,宁波的海鲜面豪迈,金华的手擀面筋道,嘉兴的酥羊大面醇厚——一座座“好面之城”相继崛起。
打开浙江的“面条宇宙”,不少都是传承数百年的经典款。南宋钱塘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就记载了许多面式,比如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炒鸡面、炒鳝面等,现在依然畅销。
“盦生”有点类似生滚的技法,现在浙江多地的肉丝面,也均以新鲜精瘦肉加以生烫,而不是提前煸炒好肉丝。至于炒鳝面,当是中原面食与江南水产的最佳组合之一。传承至清代,美食家袁枚还不忘其源头。他在《随园食单》中就写道:“熬鳝成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
浙江成为吃面大省,始于中原王朝南迁,成于一方水土的民间智慧,个中风味,皆是地方风貌最直观的切面。山、海、平原的物产与性格,都浓缩于此。最妙的是,这碗面里还藏着浙江人的性格——不张扬,不急躁,却自有主张。就像刚出锅的面,貌不惊人,唯有动筷品尝,才知其中真味。

缙云土爽面 图源:“浙江文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在浙江吃面,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花上几十块钱,就能吃得肚饱心暖、心满意足。“一碗鳝腰面,干挑!”老饕轻车熟路,“滋啦”一声,新鲜的鳝丝下锅爆炒,香气瞬间窜出。稍等片刻,嗦面的声音便响了起来。面条韧劲十足,裹着浓油赤酱,每一根都吸透了滋味,咸中带甜。浙江人管这种体验叫“落胃”,这是一种从喉咙到胃里,都被妥妥安顿好的适意。
浙江的面,当然也少不了江南的韵致。之于面,那就是形形色色的浇头。对于一家面馆来说,面条是基础,浇头绝对不能基础,家家都藏着看家本领。比如,浙北的桐乡,小锅面是主流。灶上一排小锅同时开火,浇头猛火快炒,一锅一面。火候到了,咸菜、肉丝、猪肝、鱼片等食材的鲜香,全锁在面里。
品味浇头的美妙,“过桥”才算地道。所谓“过桥”,就是面和浇头分盛,精致小碟里,或是热腾腾的鳝背,或是晶莹的河虾仁,此时若是再来二斤酒,便是丰子恺念念不忘的同款家乡味了。
浙江的面还是“散装”的,不同于兰州牛肉面的“一统天下”、陕西油泼面的稳定发挥,浙江的众多特色面,不少都以县、乡冠名。比如桐乡阿能面、长兴干挑面、嵊州榨面、缙云土爽面以及诸暨次坞打面等。一个个地域名,如同一个个鲜明的味觉坐标,让人心生向往,为之奔赴。社交平台上,“浙江面食地图”相关攻略的收藏量常年居高,网友戏称:“在浙江吃面,一个月都能不重样,选择困难症慎入!”
四季有味,晨昏有时。在浙江吃面,还讲究节令,季节更替,面碗里的风景也在变。春食笋片之鲜嫩,夏尝鳝丝之肥美,秋冬捧起热腾腾的羊肉面,主打的就是一个应时而食。杭嘉湖平原的酥羊大面,就是目前当之无愧的明星。灶火慢炖出的羊肉香酥软烂,筷子稍一拨弄,便轻松脱骨,那浓郁香气直往鼻子里钻。特别是以酥羊大面闻名的桐乡,一些面馆还被网友戏称作桐乡野生“8A级”景区。
大大小小的面馆遍布街巷,有些甚至24小时不打烊。要是问浙江最好吃的面是哪一碗?根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在每个人的脑海里,都藏着一段由舌尖封存的独家记忆。

诸暨次坞打面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在浙江,面不单是果腹的食物,更像是一位老朋友,陪人们走过三餐四季。
面馆,是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夜深了,面馆的灯还亮着,最后一拨客人满足地离去。明天,旧友新客又会在这人间烟火里重逢。家门口时常光顾的面馆,老板记得每个老主顾的口味。一进门,只需一句“老样子”,很快一碗合心合意的面就能被端上桌。这种被记得的感觉,熟悉而温暖。这让人想起余华所著《兄弟》里的情节,宋凡平带着两个孩子去人民饭店吃面,厨师还给他们加了肉汤。这碗家门口的面,兄弟俩记了一辈子。
对于远行的游子,面更是牵动乡愁的味觉记忆。很多人想家时最念想的,就是家乡的那碗面。哪怕再晚再累,回家先吃碗面,待这口地道家乡味下肚,才觉得自己真的回来了,所有的漂泊方才有了归处。
片儿川要恪守笋片、肉片与雪菜的三重奏;没有皮卷,次坞打面就缺了灵魂;浙北的干挑面,则往往会把面条煮得生一些以保证口感……不知不觉,这碗面早已成为记忆中割舍不掉的一部分。
如今年轻人喜欢在社交平台分享“面馆打卡”,用镜头记录热气蒸腾的瞬间。年轻人在烟火小店中寻找童年,而这些开在旧时光里的店铺,或许又因一条短视频而走红。传统与潮流,在一碗面中奇妙交融。
天大的事,吃完面再说。如今生活节奏快了,可人们吃面的那份兴味却没变。再忙,也要坐下来好好吃碗面;再急,也愿意等那口现炒的浇头。上班族用十分钟吃完,是为生活拼搏;美食爱好者细细品味,是为记录美好。一碗面,能快能慢,这种弹性或许正是它最智慧的地方。
一“面”之缘,不止于舌尖。若来浙江,不妨寻一家本地人爱去的面馆,尝尝碗中的宽阔天地,品品面里的岁月悠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宣传丨浙江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