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工具类APP魔咒?高德想当大众点评,却离用户越来越远
前两天刷到个网友吐槽,说自己在高德扫街榜抽了张加油券。查APP的时候明明显示附近有家加油站能用,结果开车过去结账,系统直接报错。
问加油站员工,人家说95号汽油不参与这活动。
最后没办法,只能原价付钱,网友气得在社交平台骂“玩不起就别搞活动”。
这事儿真不是个例,现在打开高德地图,首页全是扫街榜、餐饮团购的入口,不少用了十几年的老用户都懵了,我当初装这APP,是为了导航找路,怎么现在跟逛集市似的,啥功能都往上堆?
有人干脆在评论区说“冗余功能太多,想卸载换个干净的地图”。
高德猛冲本地生活:烧钱抢市场,用户却不买账高德这两年在本地生活赛道上,动作确实够大。
早从2020年就开始试水,先是推了个“高德指南”,卖卖酒店、餐饮团购,2021年又跟飞猪、阿里本地生活凑一起,负责人俞永福还说“要让一张地图装下衣食住行”。
2023年把口碑合并进来,正式盯着到店业务干,可惜没溅起多少水花。
直到今年9月,高德突然发力了,据说调了100多人,闭关三个月搞出个“扫街榜”,分了状元榜、热门打卡这些板块,还说自己的优势是“真实”,靠用户导航、到店这些数据评分,甚至加了芝麻信用加权,还承诺“永不商业化”。
光有功能还不够,高德还砸钱营销。
给用户发红包、打车券、消费券,给商家免费曝光,后来又联合淘宝、支付宝、饿了么上了团购,对全国餐饮商家说“首年免费”。
这打法确实换来了数据:现在扫街榜累计用户超4亿,差不多一半高德用户都用过,国庆那阵,日活还超了4亿。
可数据好看归好看,用户体验却下来了。
除了前面说的加油券套路,还有人吐槽“打开APP先弹团购广告,关都要关半天”,有个老用户说“我就想查个路线,结果首页全是美食推荐,找导航入口都要翻半天”。
更有意思的是,高德早年能超过百度地图,靠的就是“做减法”,当年百度往地图里塞一堆O2O功能,高德直接砍掉,专注导航,才抢来不少用户。
现在倒好,自己走了百度的老路。
要说高德为啥非得往本地生活里扎,其实不全是它自己想干。
阿里的电商业务早就见顶了,想从本地生活挖新增长,一边让饿了么和淘宝闪购做“到家”,现在日均单量都超9000万了,另一边就把“到店”的任务压给了高德,谁让高德有8.9亿月活,流量在国内APP里排第五呢?
而且高德自己也有压力,阿里内部早就要求“自负盈亏”,但直到去年第四季度,高德才靠缩减成本实现第一次盈利。
到店业务可是块肥肉,就说美团,2021年到店和酒旅的利润率都超40%,还有数据说,现在到店业务线上化率还很低,未来市场能涨到5万亿。
换成谁,怕是都想分这块蛋糕,毕竟在阿里体系里,要是做不出成绩,要么拿低绩效,要么被边缘化,谁也不想这样。
想当“大众点评”或“谷歌地图”?高德差得有点远不少人说高德想当“中国版大众点评”,可这事儿真没那么容易。
大众点评能站稳脚跟,靠的是两点:一是海量真实评价,二是跟商家深度绑定。
就拿广州大鸽饭北京路店来说,高德上才700多条评价,大众点评快2万条,这差距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
更关键的是,用户评价这东西,真不是烧钱能堆出来的。
你看知乎、小红书,哪个是靠发红包让用户写长评的?抖音当年也砸了不少钱做本地生活,到现在也没撼动美团的地位。
高德想靠“零费率”吸引商家,靠红包拉用户,可没有优质评价,用户找店还是会先想到大众点评,这路怕是走不通。
还有人拿高德跟谷歌地图比,说想做“中国版谷歌地图”。
谷歌地图2023年营收110亿美元,确实厉害,但人家的定位是“基础设施”,商业化特别克制,不会一打开就弹团购广告,也不会硬塞消费功能。
可高德不一样,在阿里体系里,它得当“本地生活先锋”,又是烧钱营销,又是加功能,早就把“简洁导航”的初心丢了。
现在不少用户对高德的不满,已经不止是功能臃肿了。
有人担心“自己的导航轨迹、订单信息会被泄露”,毕竟现在大家对隐私都很敏感,还有人说“我对团购没兴趣,就想要个能精准导航、不弹广告的地图”。
本来想......但后来发现,高德现在根本满足不了这些需求。
这边高德忙着给APP“加戏”,那边对手已经盯上了它的用户。
腾讯地图、华为地图一直没乱加功能,页面做得干干净净,就抓着“简洁导航”这点发力。
尤其是华为地图,还靠鸿蒙生态提升精准度,不少嫌高德臃肿的用户,已经转去用华为地图了。
说到底,高德现在就是陷入了一个怪圈:想靠“做更多”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忘了用户最开始用它,只是因为它能精准导航。
之前阿里的口碑、钉钉,都是因为“为了集团战略牺牲用户体验”,最后慢慢被淡忘。
高德要是再这么下去,怕是要重蹈覆辙。
毕竟用户选导航APP,看的不是能团购多少美食,也不是能领多少消费券,而是能不能快速找到路、会不会乱弹广告、用着顺不顺手。
高德要是想不清这一点,离用户只会越来越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