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5 20:39

中方一道约谈令,美国还敢嘴硬,事不过三的道理,希望特朗普明白

中国有句俗语叫“事不过三”,但美国却屡次试探中方红线。面对这一情况,中方已正式发出约谈通知,对美领事说出4个“不”字,结果美国却依旧嘴硬。
那么问题来了:中方划了什么红线?美方又究竟想干什么?

美国新任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
“四个不”,是清清楚楚画红线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才上任两个月,就在9月19日和22日接连搞招待活动。
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前立法会议员刘慧卿——这些人长期与境外势力保持联系。
敏感人物在敏感时间被请来请去,当然会引起注意。舆论一下子就炸了,港澳办一周之内连转三篇评论,直接点名批评这是“披着外交外衣搞政治勾连”。

这么密集的发声,说明中方已经警觉:外部势力正想方设法钻空子,影响香港的社会和法治。
而这次约谈,也不像以前那样关起门来说话,而是公开摊牌——就是要让全世界看清楚:
这是中国的底线,别想再打擦边球。
说白了,这是一次把模糊地带彻底划清楚的操作。以后谁还想玩“灰色动作”,这就是最明确的警告。

美方嘴硬回应,其实是双标现场面对中方的约谈,美方轻描淡写地说“这是外交官的标准做法”。
这句话听起来像辩解,其实是在否定香港的法律秩序。
因为他们接触的不是普通市民,而是早就被香港社会认定为“乱港分子”的人。
美国整天把“尊重司法独立”“不干涉内政”挂在嘴边,可一到香港,就换了另一副面孔。这种双标不只是逻辑矛盾,更是对香港司法权威的直接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美国政府决定任命她担任新任驻港澳总领事之前,网络上已经流传有很多有关她不堪入目过往的介绍,她甚至被媒体称为颠覆专家。
2019年,香港局势混乱时,她就曾与黄之锋、罗冠聪等“反中乱港”分子频繁接触,当时美国国务院就辩称她的行为是“正常的外交工作”。

法律圈的人对此特别敏感。
香港大律师公会就有人指出,美国领事馆的人曾试图对还在审理的国安案件“发表意见”。
这不仅不合适,还可能干扰司法、带偏舆论,司法独立是香港的底线,谁碰谁就是在挑衅。
这么一看,美方那句“标准做法”就显得特别苍白,既遮不住背后的政治意图,也平息不了香港社会的反感。

频率和时机,透出不寻常的信号伊珠丽这两个月的外交活动频率,也让人不得不注意。
她才上任没多久,公开半公开的活动却比以往的外交官多得多。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活动往往选在香港立法会审议国安相关法案的关键时间点举行。
这已经不是普通社交了,而是在传递某种政治信号。
在香港社会对外部干预高度警惕的今天,这种高频率的公开亮相,更像是一种刻意“刷存在感”的操作。
中方的反应也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如果外交行为变成了政治手段,如果活动的频率和时机本身就是一种施压,那就必须用制度来约束。

约谈消息一出来,香港舆论、社会和法律三个层面都迅速有了回应。
媒体方面,大量评论文章直接点出美国领事馆和反中乱港人物之间的勾连,港澳办也连续转发,把事件从新闻报道升级为官方定性。
社会层面,不少市民自发去美国驻港总领馆门口举牌抗议,要求美方收手。
一些民间团体还发起联署、递交抗议信,不少工会和社团都签了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抵制。

法律层面也很明确,驻港公署提出的“四个不”,是把法律条文直接对应到具体外交行为上。
这意味着,以后再发生类似情况,就可能面临实实在在的法律后果。
舆论、社会、法律,三方面一起把“红线”从纸上落实到了现实。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从提醒到约束,再到可能的执法结果。

“事不过三”,这是最后的提醒其实中方已经够克制了。
从伊珠丽刚上任时的提醒,到她近期活动后的舆论批评,再到正式约谈。
如果还有下一次,那就不是外交谈话能解决的了,该执法执法,该处理处理。
这话不光是说给伊珠丽一个人听的,也是说给美国在香港的整体行为听的。
对美国政客来说,这句话同样有现实意义。
特朗普搞过“香港自治法案”,如果现在还想拿香港问题做文章,就得准备好承担更明确的法律和政治后果。
“事不过三”,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规则。

结语法律不是软柿子,红线也不是装饰。
对美国来说,嘴硬改变不了现实,规则才是硬道理。
这场约谈,既是在守护香港,也是在提醒中美关系。
特朗普要是真懂点事,就该明白“事不过三”这句话的分量。
参考来源:
外交部驻港公署约见美驻港总领事:明确提出“四不”要求2025-10-02 北京日报客户端
中方警告新任美驻港澳总领事伊珠丽:勿越“红线”,否则将遭到严厉反制2025-09-28 观察者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方一道约谈令,美国还敢嘴硬,事不过三的道理,希望特朗普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