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的乌苏啤酒,为啥现在不火了?饭店老板:4个原因很现实
前言曾几何时,乌苏啤酒还是夜市烧烤摊上的“顶流”,一句“夺命大乌苏”不知点燃了多少酒局的热情。年轻人以能喝几瓶乌苏为荣,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甚至有人调侃:没喝过乌苏,不算真喝过啤酒。
不过几年光景,这款红极一时的网红啤酒,却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超市货架上难觅其踪,饭桌上也少有人再提起。
究竟是什么让乌苏啤酒从巅峰跌落?一位开了十几年饭店的老板,用四句大实话点破了背后的现实。
“夺命大乌苏”的诞生说起乌苏啤酒的走红,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它诞生于1986年的新疆乌苏县,原本只是个地方品牌,在本地啤酒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
转机出现在2015年后,被国际啤酒巨头嘉士伯全资收购,借助资本的力量和网络营销的东风,乌苏啤酒以“夺命”之名迅速出圈。
酒精度高、麦芽浓度足、瓶身粗犷、口感浓烈,这些特点恰好击中了年轻人追求刺激、喜欢尝鲜的心理。
再加上与烧烤、夜宵场景的深度绑定,乌苏很快从新疆走向全国,甚至一度创下年销10亿瓶的纪录。
然而,网红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乌苏啤酒的火爆,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
其中一位开了十几年饭店的老板坦言,乌苏之所以不火了,有4个现实因素。
第一、第二个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渠道太单一,场景没拓开。乌苏啤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烧烤摊、夜市这类“夜经济”场景堆起来的。一开始,这确实是步好棋,啤酒配烧烤,天生是一对。
但问题在于,乌苏过于依赖这个渠道,没有及时进军家庭消费、商超零售、KTV、酒吧等其他场景。
时间一长,消费者只有在吃烧烤时才会想起它,而一旦烧烤热度降温,乌苏也就跟着“凉了”。
反观青岛、雪花等老牌啤酒,早已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吃饭、聚会、送礼都能用上,根基自然稳得多。
还有就是,是消费者口味变了,而乌苏没跟上。啤酒市场的主力军,从来不只是年轻人,那些有稳定收入、习惯小酌两杯的中年人,才是真正支撑销量的群体。
他们喝酒不是为了“夺命”,而是图个放松、解乏,乌苏啤酒浓烈上头的特点,在年轻人看来是“爽”,在中年人看来却是“累”。
再加上近几年健康意识抬头,低醇、淡爽、轻口味的啤酒更受欢迎,乌苏却依然坚持“高浓度”“大容量”的路线,没有推出适配不同人群的产品线,结果就是“尝鲜者”散去后,缺少“忠实粉丝”接盘。
第三、第四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出在品质不稳定,口碑被反噬,乌苏啤酒最初能打,靠的是“新疆原产”的独特风味,水质好、酿造工艺传统,喝起来醇厚有劲。
然而,随着销量暴增,为了供应全国市场,乌苏不得不在多地设厂生产。异地酿造的水质、工艺难免有差异,导致口感参差不齐。
有些消费者反映:现在的乌苏,喝起来和普通啤酒没两样,根本不“夺命”。
一旦产品失去了核心特色,光靠营销撑不起长久的热度,再加上同行纷纷发力,比如青岛推出“老青岛”等高浓度产品直接对标,乌苏的优势就更不明显了。
最后一点,也是老板认为最致命的一点:价格定得高,消费者不买账。乌苏啤酒在本地卖8元,到了东部城市甚至要12元一瓶,比很多主流啤酒贵出一截。
刚开始,大家愿意为“网红标签”买单,觉得喝乌苏有面子。但热度退去后,消费者回归理性:“同样解渴,我为什么不多花几块钱买一箱青岛?”
尤其是在经济压力大的环境下,性价比成为选择的关键,乌苏既没有高端啤酒的品牌溢价,又没有低价啤酒的实惠定位,卡在中间,处境尴尬。
乌苏的冷清,不是偶然,也不是网络热度退去那么简单,就像饭店老板说的,做餐饮、做快消品,最忌讳的就是 “飘”。
结语以前靠口感、噱头、营销火了,就以为能一直火下去,却忘了消费者要的是稳定的品质、实惠的价格、多样的选择,还有贴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现在的乌苏,没了 “夺命” 的口感,没了性价比,渠道窄,定位偏,自然就从酒桌上的 “香饽饽” 变成了 “冷门货”。
或许哪天它能把这些问题改过来,但至少现在,提起 “夺命大乌苏”,很多人只会摇摇头说:好久没喝了,不如换个别的吧。
参考资料:
喝一瓶就“上头” 网红大乌苏如何成功“出圈”?新浪财经2021-06-30 11:4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