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粉笔能画出多少种可能性?丨我们村的“王牌”
一支小小的粉笔,是否会勾起你的童年回忆?老师用它在黑板上写下知识点,又或是和儿时伙伴在街头巷尾的墙砖上用它留下充满童真的印记……大家记忆中的粉笔,很可能就产自“粉笔之乡”——湖北孝感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应城的纤维石膏储量和品质冠绝全国,以石膏为原料制作粉笔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今在刘垸村,400多户村民中近半数以生产和销售粉笔为生,他们不再仅仅制作书写粉笔,而是将不起眼的石膏变成创意粉笔,远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粉笔年产量过千万箱、产值过亿元。中国之声特别策划《我们村的“王牌”》,带您去看看生动鲜活、有实效、接地气的乡村产业新场景。
走进刘垸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晾晒架上摆放着一排排五颜六色的粉笔,仿佛打翻的调色盘,撞进人们的视野里。村民刘汉银和粉笔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水与石膏粉怎么配比、打浆时间要多久,无需称重,也不用计时,他的手臂肌肉记忆就已足够精准。
刘汉银:看起来你说没有技术,但是还有一点技术含量,什么时候才能到倒浆、刮浆?每一道工序,你都要掌握它的规律。像我们习惯了,就是凭感觉的。
刘汉银正在制作传统书写粉笔(记者韩雪莹 摄)
后院儿里几平方米的空间就是独属于刘汉银的生产线。充分溶于水的石膏粉被倒进排布着832个孔位的铜制模具,刘汉银用刮板细心地抹平,3~4分钟后,一根根人们记忆中的书写粉笔就从这些孔位中诞生。脱模时间取决于温度和湿度,考验着师傅的眼力、触感和匠人之心,很难用机器完全代替手工。
刘汉银:你看这个粉笔,每个头子没有一点破损,都是那么光滑,也就是“塑光粉笔”。
刘汉银已年过六十,以他的体力,一天就能制作六七万根普通书写粉笔。刘垸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汉涛骄傲地说,现在全世界每10支粉笔中至少有6支出自刘垸村。
刘汉涛:很早以前粉笔走出去的时候,是人用肩扛着,挑两箱粉笔出去卖;慢慢变成用板车拖,再后来是用大汽车拖,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走向世界。原先是出去卖,现在以网上销售为主,物流基本上就到我们家里来。
村民把制作好的粉笔打包(记者韩雪莹 摄)
一块黑板、一盒粉笔,曾是每个教室的标配,而前些年,多媒体教学兴起,白板和电子投影仪逐渐取代黑板,粉笔产业也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刘垸村出生长大的刘小峰,靠父母卖粉笔一路读到大学,毕业后在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前些年,看到家乡粉笔行业经历转型阵痛,刘小峰决定回乡创业,用自己最熟悉的电子商务寻找新商机。网络销售渠道的开辟,彻底颠覆了父辈传统的粉笔销售模式;到近两年,刘小峰更明显感受到,粉笔的使用对象早已不只是集体采购的学校,还包括大量有个性化使用需求的家庭,“源头工厂”“产地直销”,是刘小峰依托电商平台开发的“新打法”。
刘小峰:一盒粉笔做出来,成本价格可能是5毛或6毛钱,我们卖到网上去,零售就是2块5或3块钱一盒。现在一盒也发,十盒也发。哪怕一盒一盒买,量大了,走进了家庭里,有的小孩买回去涂鸦,这样产量、销量也起来了。
刘小峰通过电商平台零售粉笔产品(记者韩雪莹 摄)
当刘垸人意识到粉笔使用场景的改变后,传统产业的破茧成蝶正式开启。“创二代”费颖慧和家人一起回乡投身粉笔行业十二年,如今工厂八成以上产品出口海外,主要销售至欧美国家。眼下正是生产旺季,各种色彩缤纷、包装精美的异形粉笔,将成为不久后感恩节和圣诞节时外国小朋友最喜爱的玩具之一。一款黄色球形、表面规律分布若干点状凸起的产品,是费颖慧的得意之作。
费颖慧:它不是完全用来书写的,而是当玩具来用。在国外它叫“满天星粉笔”,把它推出来,就能画出一点一点、像星星一样的感觉。生产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一个模具只能生产一个粉笔,模具我们都花了半年时间才研究出来。基本上我们所有的粉笔,都是以玩具来销售的,走到国外要达到玩具的标准。
“满天星”粉笔礼盒样品(记者韩雪莹 摄)
费颖慧通过跨境电商将产品卖到海外(记者韩雪莹 摄)
与“满天星”粉笔一同装进礼盒的还有另外两支玩法相似的异形粉笔,这一整套的出口售价近4美元,落地海外消费者市场时价格还要再翻近10倍。这些融入创新设计的玩具粉笔,有趣好玩、健康环保,也让刘垸粉笔从低价产品迈向高端化、高溢价领域。在费颖慧看来,保留粉笔本身最基础的绘画涂鸦用途外,那些能保护童趣、激发想象力的造型和功能,都是产品畅销的必要条件。
费颖慧:我们经常去广交会,在宁波、深圳、上海参展,第一是推广我们的产品,第二就是看能不能受到一些启发。因为我们一般参加玩具展,我们去看别人的玩具,看了之后觉得可以做成粉笔的,就拿回来做。我们有做自主研发,自己的产品多一些;客户只要提供一个照片,我们24小时内开一个小模出来,就可以提供样品了。我们现在异形的粉笔全部用的是自己开模的硅胶膜,一是省了成本,二是想要什么款式就可以做什么款式,款式越多,客户选择性就越大。
各式各样的玩具粉笔(记者韩雪莹 摄)
形态逼真的玩具粉笔(记者韩雪莹 摄)
随着消费行为和市场需求都在变化,如何将新技术、新材料巧妙运用到传统的粉笔生产中,“粉笔村”的年轻人从没停止探索。在刘小峰团队的研发下,适用于船舶等行业的耐高温不变色记号粉笔、一涂一画就能防治蟑螂的灭虫粉笔等功能性粉笔产品,在海内外市场异彩纷呈。相比产品推陈出新,刘小峰更在意产业形成合力。2021年6月,应城市成立黄滩粉笔行业商会,引导农户从自产自销向“公司+产户”的产业模式升级。这一过程中,作为会员企业负责人的刘小峰又发挥起“电商能手”特长,带着村里老少“打配合”。
刘小峰:真的不要小瞧粉笔,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我们村做粉笔的小作坊差不多有几百家,我们把它们灵活调动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像一套拳一样打出去。经过资源对接,我们有订单就共享,比如来了大订单,一个人吃不下来,就会分下去一起做。现在每次回村装货,阿姨、叔叔们站在村口见到我的时候,经常握着我的手说,家里还有多少粉笔,把我带到他们家里,让我看看粉笔质量怎么样,我成了村里的“销售中心站”,他们有什么信息都跟我分享。
刘小峰团队研发的各类功能性粉笔(记者韩雪莹 摄)
从传统书写粉笔到新配方无尘水溶性粉笔(记者韩雪莹 摄)
去年,应城粉笔入选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粉笔村”的未来还有哪些可能?刘小峰笃定明年的“粉笔村”会与今日大不相同。
刘小峰:父辈敢打敢拼,吃得苦、霸得蛮,都有一点匠人精神;我们这辈也勤奋,但我现在担心,到我们下一代会不会工艺流失、没有人传承。我一直在思考粉笔到底怎么去做,怎么把它的文化价值拿出来。我们有很多畅想——要把应城市所有做粉笔的最新工艺进行展示,形成类似粉笔博物馆的非遗工坊,打造一个儿童趣味互动体验馆,让小孩想体验怎么做粉笔,怎么打浆、怎么调色……
黄滩镇一角(记者韩雪莹 摄)
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正是应城市黄滩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李游勾勒的“粉笔村”的新图景。
李游:我们将围绕基础设施环境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积极申报一些项目,把刘垸村打造成一个应城周边的和美乡村。从刘垸村经过,路过刘垸桥,桥下就是应城的母亲河——老县河,市里和镇里正在对这条河进行流域综合治理,对河底清淤、岸边也在做一些文旅设施。后期不光是卖刘垸村的粉笔,还要卖我们粉笔的文化,最终也是为了让全村的村民享受到丰收的成果。
监制丨刘黎
记者丨韩雪莹 高重 彭照
编辑|章宗鹏
责任编辑:章宗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