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2 15:43

又见“因一人火一城” 鸡排流量何以反哺陶瓷文化?

视频加载中...
这几天,江西景德镇的“鸡排哥”李俊永,凭着一口接地气的幽默金句和藏不住的真诚,彻底火出了圈。国庆中秋长假首日,“鸡排哥”和他“鸡排家族”的家人们摆出10个摊位迎接游客。在他出摊前,前来购买鸡排的人就早已排起了长队,还围满了打卡拍视频的人。至有人特意从外地赶过来,就为了买块6元的鸡排、跟他唠两句。

开摊后,“鸡排哥”风趣幽默的脱口秀式销售风格迅速圈粉。“鸡排哥”表示:“鸡排家族”出售的产品品质也是可以保证的,都是以顾客利益至上,想顾客之所想。昨天,“鸡排哥”和“鸡排家族”的家人们持续工作到晚上9点30分才收摊。为了应对十一期间人流量猛增情况,当地相关部门也专门增派志愿者在摊位附近加强疏导,防止人群聚集引发交通拥堵,全方位保障道路安全有序。
爆火的“鸡排哥”也吸引了不少网友前去景德镇游玩,数据显示,10月1日,景德镇酒店入住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0%,增幅高于去年。鸡排哥摊位2公里内的酒店更是一房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

一名普通的鸡排摊主,为何能迅速红遍全国?有网民称,“6元的鸡排60元的情绪价值,买的不是鸡排是快乐”,小摊上的朴素与温情,让顾客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真诚与尊重。
“鸡排哥”真名叫李俊永,今年48岁,在景德镇五中附近摆摊已有9年。9年来,他坚持对学生群体便宜1元,6元封顶不涨价,走红后为避免游客空手而归,每人限购2份,不搞饥饿营销。这种朴实的经营方式,也成为了“烟火气里的经营智慧”。
“鸡排哥”走红后,很多机关单位、主流媒体官方账号还对他进行了二创,二创视频中“鸡排哥”的角色变成了法官、教师、大厂员工等......一个人做、一群人看、网民借“鸡排哥”之口说出了工作感受,“鸡排哥”又成了打工人的最强“嘴替”。多方助推下,他的热度又添了“一把火”。随后,景德镇文旅顺势加码,聘请他为景德镇文旅推介官,地方部门也迅速跟上,当地城管火速成立2-4人的工作专班,负责维持秩序,保障“十一”期间的人流高峰。

“鸡排哥”走红之后,各种自媒体博主蹭流量、“黄牛”破坏秩序等问题也纷至沓来。眼下,“鸡排哥”每天出摊,都要面对近几十个镜头的围追堵截,近日,一名黑衣男子还当众扯拽“鸡排哥”衣服,要求其站上矿泉水箱演讲,这种突破边界、干扰经营的方式,引发网友反感。还有无处不在的“黄牛”,通过提前排队、代买等方式将6元一份的鸡排加价至50元,不过这种乱象也迅速得到了遏制,“鸡排哥”本人亲自下场呼吁顾客“不要买”并对鸡排限购。
不过,也有网民提出,“鸡排哥”摊位9年,是否具备完整的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此外,随着客流量激增,食材需求大幅提升,如何在后续的制作中保证食品安全?烟火气需要包容,但也需要在合规的框架中才能持续。其实,近年来,类似“鸡排哥”这样的草根网红意外走红并不在少数。怀化理发师晓华、南京10元手冲咖啡阿姨、鹅腿阿姨,都是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因为他们的专业、认真、真诚而被看见。

“鸡排哥”的走红是否会昙花一现?对于景德镇文旅来说,该如何接住这一波泼天的流量,火爆的热度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思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时表示,“鸡排哥”的爆火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当预制菜与连锁店盛行时,他坚持现做现卖、限购公平,用幽默传递情绪的小摊贩,成了城市烟火的精神地标。当顾客纠结买不买,他一句“别亏待自己的肚子”,像朋友般嘮嗑,说到了人们心坎里。

“鸡排哥”走红,流量狂欢背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马亮看来,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鸡排哥”的幽默不是刻意设计的人设,而是长期与顾客打交道的自然状态。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想做到不昙花一现,我们相关部门就必须对这样的摊贩予以包容,同时,要考虑如何给这些小贩打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业环境,考虑怎么样给他们一个合法的身份,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合法运营摊贩。马亮还表示,“鸡排哥”这样的小商贩走红不光是对景德镇有意义,只要是能够给一些在平凡岗位上辛勤劳动的平凡人一个表达的渠道和空间,就可能会涌现出成千上万个类似于“鸡排哥”这样一些小人物的微光。
看看新闻记者: 彭晓燕 阮丽
编辑: 阮丽
责编: 彭晓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又见“因一人火一城” 鸡排流量何以反哺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