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拟对“早茶”立法保护,点心制作及茶位费征求意见,你怎看?
清晨的广州,骑楼街巷里飘着蒸笼的白雾,茶楼里茶客用指尖轻叩桌面行“谢茶礼”,点心师傅案板上的虾饺皮薄如蝉翼——这份延续百年的烟火气,是岭南文化最鲜活的注脚。在9月29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消息,《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将“早茶文化”保护纳入公众讨论视野,其中关于点心制作方式明示与茶位费规范的内容,既直面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也让“如何守住早茶本味”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也是这次征求意见的重点。作为一位老广,喜欢早茶珊姐姐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知大家是否有不同的见解?第一,茶位费规范之争,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消费公平的碰撞。在老广的早茶逻辑里,茶位费从不是单纯的“茶叶钱”,而是包含了茶具消杀、续茶服务、座位占用的“社交成本”。过去,茶楼里一壶普洱配一碟花生,茶客能慢悠悠坐一下午,茶位费是这种慢社交的“隐性支撑”,也是早茶文化的一部分。但近年来,行业乱象逐渐扭曲了这一传统:有酒楼对未饮茶的顾客强制收费,甚至出现“8个月婴儿被收茶位费”的争议。……些问题的核心,并非茶位费本身不合理,而是“收费与服务不对等”破坏了消费信任,也让不少外地游客对这一“老规矩”产生误解。
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收茶位费须提供多种茶叶选择”,避开了“一刀切禁止”的简单思路,而是从“保障选择权”切入,既保留了文化传统,又回应了消费者对“明明白白消费”的诉求,这种平衡思路获得不少市民认可。但意见稿中仍有细节待完善:未明确“不饮茶是否可免茶位费”,也未界定“茶饮服务”的具体标准?有老茶客担心,若这些模糊地带不厘清,可能出现商家“象征性摆几种低价茶”应付规定的情况;而外地消费者则希望明确“自愿消费”原则,避免陷入“强制买单”的尴尬。
第二,点心制作方式明示的要求,是为手工技艺留住“被看见”的机会。老广对早茶的执念,藏在现做点心的细节里:肠粉米浆在蒸格里瞬间成型的嫩滑,叉烧包出炉时酥皮裂开的“开口笑”,烧卖里虾仁弹牙的口感——这些都是预制菜无法复制的“手工温度”。但随着早茶行业规模化发展,预制点心逐渐占据市场:部分连锁品牌为追求效率,将预制虾饺、冻品烧卖复热后上桌,甚至标注“现做”误导消费者,让“现点现做”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也让不少老广感叹“早茶味变了”。
征求意见稿要求“明示传统与非传统制作方式”并允许差异定价,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不是禁止预制菜,而是通过“信息透明”让消费者自主选择。这一内容获得不少支持——愿意为现做口感买单的老客,可精准选择传统制作的点心;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项,形成“各取所需”的市场生态。但争议点在于,“传统制作”仅以“制成到食用不超24小时”为标准,显然不够精准。有点心师傅指出,手工擀皮与机器压制的差异、现调馅料与预制馅料的区别,远非“时间”能界定;若不补充“手工工艺占比”“食材新鲜度”等核心指标,可能出现“预制点心加热后标注传统制作”的新乱象,反而让真正的手工技艺失去竞争力。
第三、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此次征求意见的价值,在于让“早茶传承”从“口头讨论”走向“具体行动”。早茶不仅是饮食,更是包含手工技艺、社交礼仪、市井文化的非遗综合体。如今,年轻师傅不愿忍受“三年练擀皮”的枯燥,老字号因手工成本高企缩减现做品类,若不加以引导,这份文化可能逐渐褪色。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制作方式、茶位费的内容,本质是通过公众参与,探索“市场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平衡点——让消费者用选择投票,让坚守传统的商家有回报,为手工技艺注入“可持续传承”的动力。
但讨论中也有声音担忧“过度规范”的风险。不少中小茶楼经营者表示,配齐多种茶叶会增加采购成本,改造透明厨房需投入数万元,重新设计菜单、培训员工也需额外开支;若最终规定缺乏弹性,可能导致小茶楼因成本压力倒闭,反而让连锁品牌垄断市场,形成“标准化取代多样性”的尴尬局面。我个人觉得:保护早茶文化不应追求“一刀切”的标准,而应尊重多元生态——允许老字号坚守全手工制作,也包容社区茶楼“部分现做+部分预制”的模式,允许茶位费根据地段、服务差异化定价,才能让早茶既保留传统底色,又适应现代生活。
早茶的灵魂,终究是烟火气里的人情味。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意义,不是用条条框框定义“什么是正宗早茶”,而是邀请市民共同思考“如何守住早茶的根”。让茶位费明明白白,让点心制作经得起监督,让手工技艺有市场、有传人,需要商家的自觉,更需要公众的参与。毕竟,能留住老广的从来不是一纸意见稿,而是蒸笼里的热气、茶汤里的醇厚,以及茶桌上那句熟悉的“得闲饮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