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亿月饼生意不好做?传统品牌遇增长瓶颈,创新品牌怕抄袭何解
中秋前逛超市,货架上的月饼摆得满满当当,和几年前不同,没人再念叨“月饼卖不出去”了,这个老行业早悄悄长成了规模超330亿的大生意。只是热闹里藏着不少新变化:以前送礼必买的大礼盒少了,散装的、小份的,甚至跟其他品类跨界的月饼多了;老牌子守着传统口味,新品牌却靠新奇花样抢市场。
这些变化不只是卖月饼的方式变了,更透着咱们消费市场的新心思,现在月饼市场不再是“礼盒一统天下”,根子还是在消费者身上。
以前买月饼,大多是为了送礼,盒子做得比里面的月饼还精致,打开一层又一层,实际能吃的没多少。
我前两年帮家里买月饼,还被长辈说“买这么小盒不气派”,今年反而他们主动提“要低糖的,太大盒吃不完浪费”。
政策管着过度包装后,天价礼盒几乎见不到了,年轻人更把月饼当“点心”看,既要健康,还得有新口味,甚至希望吃的时候能想起团圆的感觉。
本来想,大家对月饼的需求也就这样了,后来发现不是,黑松露月饼2024年的规模快到整个市场的四成,这数字看着吓人,其实也说明尝鲜的需求多旺。
但跟风太厉害也容易出问题,去年有个小品牌跟着做黑松露月饼,结果因为没把控好品质,货压了一堆,最后只能降价处理。
消费者需求变了,企业的应对方式自然也不一样,市面上现在有两种典型的做法,一种是像广州酒家那样守着传统,一种是五芳斋这样忙着创新。
广州酒家做广式月饼几十年,手艺和牌子都在那儿,月饼的毛利率能到五成以上,一吨能卖十万多,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不少。
但我身边年轻朋友很少主动买它的传统款,大多是长辈指定才会买,看它今年的销量,增速比去年慢了些,怕是没跟上年轻人的口味。
五芳斋就不一样,本来是做粽子的,去年跨界搞出“糯月饼”,还主打低糖,一下就火了。
我当时觉得新鲜,特意买了尝,味道确实不错,可没过多久,楼下超市就有其他牌子的糯月饼了,价格还便宜点。
如此看来,这种创新要是没壁垒,确实难长久,用户会不会一直认这个牌子,现在还说不准。
除了产品和竞争方式,现在买月饼的地方也跟以前大不一样,这变化还牵扯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月饼能不能不只是中秋吃。
以前买月饼,要么去超市,要么去老字号门店,都得提前计划。
现在不一样了,刷短视频的时候,主播拿着月饼试吃,看着好吃就能直接下单;要是突然想吃,在美团上点一下,晚上就能送到家。
我去年中秋前一天突然想吃月饼,就是这么操作的,两小时就拿到了,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渠道多了也有麻烦,有些直播间吹得天花乱坠,说月饼里加了多少名贵食材,买回来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之前三只羊被罚,就是因为宣传得太离谱,这不仅坑了消费者,时间长了还会毁了整个行业的名声,至于月饼能不能当日常点心,我觉得现在还差点意思。
本来想,渠道这么方便,大家平时也能吃点,结果看身边人,也就偶尔下午茶会拿一块,很显然,月饼高糖高油的问题没解决,跟现在人追求的健康饮食合不上拍。
要真想实现日常化,企业不光得做小份、低糖的产品,还得让大家觉得“平时吃月饼不奇怪”,这可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其实整个月饼市场的变化,就是咱们消费市场的一个小缩影。
330亿的规模里,传统和现代、守旧和创新、地方口味和全国市场,这些矛盾搅在一起,推着行业往前走。
广州酒家的“稳”和五芳斋的“变”,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应对市场的不同选择。
毫无疑问,往后能站稳脚的企业,肯定是那些能在老手艺和新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的,不丢传统的魂,又能跟上现在人的喜好;守得住品牌的底子,还能搞出新鲜东西。
中秋过了,月饼货架就会撤下来,但行业的变化不会停,月饼不只是块点心,更是咱们文化的一部分,中秋吃月饼,吃的也是团圆的念想。
企业想做好这个生意,不光要会卖货,还得懂这份文化,怎么让老传统活在当下,这事儿值得好好琢磨,毕竟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更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