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出路与餐饮业的未来
2025 年 10 月 2 日•中食农业一、消费升级与 “西贝们” 的困境
当消费者的心智从单纯的 “吃饱” 转向对 “健康、营养、本味” 的追求时,依赖预制菜的 “西贝们” 就站在了风暴的中心。
导火索/罗永浩
罗永浩的吐槽只是导火索。
他精准地引爆了大众对餐饮业 “去厨师化”“去现制化” 的普遍焦虑。这背后是消费需求与行业现状的深刻矛盾。
农业科技企业倡导的 “三品一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地标产品、特色优质农产品)正成为新的消费标杆。新鲜、可溯源是这个时代的餐桌刚需。
“浸出法”的“转基因油”?!(古法压榨是正道)
而预制菜的标准,本质上是 “底线思维”—— 只限制了大肠杆菌、细菌总数、重金属残留、农残等有害物以及防腐剂、色素、反式脂肪酸等食品添加剂的量。它无法保证营养不流失、风味不打折。
这就形成了一道巨大的供需鸿沟:消费者想要 “锅气” 和 “新鲜”,而部分餐企却在提供 “工业味” 和 “保质期”。
溯源一下?
二、西贝们的出路:从 “规模” 回归 “品质”
面对这道鸿沟,西贝们的出路绝不是简单降价促销,而是要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1. 供应链的重构是核心
这意味着要从源头重新定义食材标准:
蔬菜:最好全面放弃预制,坚持门店新鲜切配。
荤菜:即使在冷链能保证的前提下,预制周期也应严格控制在10-15 天内。
摒弃长周期产品:那些保质期以 “年” 为单位的预制菜,必须果断舍弃。这是对消费者健康和味蕾的基本尊重。
2. 品牌形象的重塑是关键
西贝近期的公关活动,如 “哭喊着要吃西贝的小孩” 或 “仰天啃牛骨的女子”,用力过猛且偏离了品质核心。
这些镜头传递的是一种刻意的、甚至有些浮夸的 “烟火气”,反而显得不真实。
“我们都在,我们还在” 的集体亮相,本意是彰显团结,却无意中暴露了行业共性问题。这容易让消费者产生 “他们都是一伙的” 负面联想。
真正需要传递的,应该是对食材的敬畏、对工艺的坚守,以及对消费者健康的承诺。
三、餐饮业的未来:回归价值本质
这场变革,本质上是餐饮业从 “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 回归到 “价值驱动的品质竞争”。
消费者愿意为真正的好食材、好手艺买单。但绝不会为 “伪现制” 和 “工业标准化” 支付溢价。
对于西贝这类头部品牌而言,带头进行供应链升级和品牌形象重塑,不仅是自救,更是引领行业回归正道的责任。
人们期望的餐聚
否则,当消费者用脚投票时,“好日子” 的终结就将成为必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