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困局:客流跌半厨师长频开会一场预制菜风波后的“失血”求生
西贝困局:客流跌半、厨师长频开会,一场预制菜风波后的“失血”求生距离10月1日前完成调改的承诺仅剩两天,西贝莜面村的门店里,空气却比秋日的风更显凝重。
凤凰网《风暴眼》实地探访华北地区一家门店时,正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空荡的餐桌上,店内约43张餐桌仅坐了5桌客人,上座率不足10%。隔壁萨莉亚座无虚席,呷哺呷哺、云海肴等餐厅也有八九桌客流,唯有西贝,大片餐桌空置,连标志性的25分钟“沙漏计时”都没了踪影,成了整个商场里最冷清的连锁餐厅。
这已是西贝遭遇舆论风波后的半个月。此前厨师长曾透露日营业额下滑近一半,如今午餐高峰接待不足15桌,营业额的跌幅更是肉眼可见。为了挽客,西贝早在9月24日就推出“100元堂食代金券”,可五六天过去,优惠没能焐热冷清的门店,反而让评论区的两种声音愈发清晰:有人带着孩子照吃不误,坚信“吃的是干净卫生”;也有人直言“如今更不会再去了”,印证了当初“吃着不香”的直觉。
后厨更忙了,人却更慌了
“厨师长又去开会了,中午都没顾上休息。”员工的话里藏着不易察觉的焦虑。半个月前,这里的后厨还对媒体“有问必答”,如今不仅后厨谢绝探访,连普通员工也成了“一问三不知”——问客流下滑数据,说“只有领导知道”;问调改后的工序变化,只含糊道“差别不大”;问工作是不是更累了,深吸一口气吐出“当然累”,又赶紧补充“人手也多了”。
儿童餐区的变化藏在细节里。两位员工手边多了张黑白打印的SOP(标准作业程序),一会儿掏出来看看,像是握着根“救命稻草”。之前没见过的速冻胡萝卜丁被从冷藏柜里拿出,切好的新鲜胡萝卜则要放进搅拌器搅成泥,工序确实变了,可具体变了哪些、为何这么变,没人能说清。
午后2点,一位员工终于在空桌旁坐下打游戏,聊起近期的员工培训,他强调“平时也会有”,却在接到一通电话后瞬间起身,抓起后厨头套就走,连一句道别都来不及说。刚出锅的肉酱还冒着热气,两位员工围着餐盒讨论半天,最终决定“放凉了再冷藏”,裹上塑料薄膜的动作,比平时多了几分小心翼翼。
门店的招聘启事贴了有些日子,面点、炒菜、炖菜岗位都在招人,薪资开到5500-7000元,还包吃住、有年假,可后厨里忙碌又慌张的身影,还是透着股“人手紧、心里更紧”的滋味。
舆论风暴里,西贝的“沟通死结”
西贝的“慌”,早藏在一次次拧巴的回应里。从创始人贾国龙对罗永浩预制菜质疑的强硬回怼,到致歉信里“顾客虐我千百遍”的暗含委屈,再到“七岁孩子哭诉吃不到西贝”的文章引发全网嘲讽,本是一场可以化解的信任危机,硬生生被拖成了舆论海啸。
说到底,消费者的愤怒从来不止于“预制菜”。当人们花着高端餐厅的钱,却吃不出“物有所值”的体验;当品牌强调“现制”,却对食材来源、制作流程语焉不详,长期积累的焦虑,终究会在某一个节点爆发。西贝的调改方案里,“9款核心菜品改现场制作”“用非转基因大豆油”本是诚意,可黄米凉糕未按时完成调改、员工对细节讳莫如深,反而让“诚意”打了折扣。
如今舆论渐显疲劳,有人开始追问:我们真的要推倒西贝吗?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戳中了关键——这本质是“情绪对情绪”的博弈,如果西贝真有食品安全问题,市场自会淘汰它;可如果只是沟通与信任出了错,单纯的讨伐并不能推动行业进步。
午后3点,商场里的人流渐渐多了起来,隔壁餐厅又翻了一轮台,西贝的服务员仍在擦拭着早已干净的餐桌。阳光从门口照进来,本该是暖的,可空荡的餐厅里,那束光却显得有些刺眼。
对西贝而言,眼下最该做的,或许不是开不完的会、发不完的代金券,而是蹲下来,好好看看顾客真正想要什么——是透明的制作过程,是性价比匹配的体验,是被尊重的消费感受。毕竟,餐饮的本质从来不是营销话术,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餐,这才是化解信任危机最硬的底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