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 09:08

预制菜:在争议中前行的便捷饮食新选择


一、行业背景:需求与争议并存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需求:快节奏生活的必然选择

预制菜的兴起是需求端、供给端与政策端合力作用的结果。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活节奏不断升级,上班族、年轻群体对“便捷且不失品质”的饮食需求日益增长,航空餐食等场景对标准化、高效率供应的刚需,推动预制菜成为重要饮食选择。从市场规模看,2025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预计同年将达6173亿元,同比增长27.3%;从产品维度,预制菜覆盖早餐面点、正餐菜肴、特色小吃等全品类,部分可按需定制,其中酸菜鱼、小龙虾等水产类预制菜增速超35%,低脂低盐等健康属性产品也备受青睐。对连锁餐饮而言,使用预制半成品可节省80%切配时间,还能保证菜品口味统一,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选择。

(二)舆论争议:消费者的核心顾虑

预制菜话题持续升温,核心源于消费者对其品质的深层担忧,本质是对食材新鲜度、加工透明度的焦虑,以及现代饮食便捷性与传统安全认知的冲突。网络流言主要集中在两大问题:一是保鲜手段,“预制菜能保存超一年,必然添加大量防腐剂”的说法广泛传播;二是营养价值,“冷冻预制菜加热后,营养物质完全流失”的认知让消费者心存顾虑。此外,部分餐饮商家使用预制菜却未主动告知,导致消费者产生“价高质次”印象,加剧信任危机,售后无保障、口感不佳等问题也进一步放大了消费顾虑。





二、科学解读:预制菜的保鲜与营养真相

(一)保鲜技术:依赖工艺而非防腐剂

针对“防腐剂滥用”的质疑,科学观点明确:预制菜长期保鲜主要依靠低温冷冻等技术,无需依赖防腐剂,防腐剂仅为现代食品保鲜技术的补充手段,而非主流方式。正规厂商生产的合格预制菜,其保鲜核心依赖两种关键技术:

1. 无菌加工技术
(1)技术原理:先通过热杀菌或非热杀菌手段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再在无菌环境下完成密封包装,与罐头食品保鲜逻辑一致。
(2)保鲜效果:既能杀灭食品内部微生物,又能隔绝外界微生物入侵,同时通过密闭环境大幅减少氧气含量,抑制脂肪氧化反应,使食品在不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可在常温下保存半年至两年。
2. 低温冷冻技术
(1)核心条件:将预制菜置于零下18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储存。在此温度下,微生物繁殖能力被大幅抑制,脂肪氧化等化学反应速率显著减缓。
(2)技术优势:采用速冻技术可使食物内部温度快速降至零下18摄氏度,形成细小冰晶,既能保护食材组织结构完整性,又能减少营养流失,使食物在无需添加防腐剂的情况下保存1至2年。但需注意,采用该技术保鲜的食材及成品,全程需依赖冷链运输,确保储存温度稳定。
3. 防腐剂的适用范围:仅在无法充分杀菌、且不能通过低温冷冻保存的食品中,才会使用防腐剂辅助保鲜,例如低糖果脯蜜饯、低盐酱菜、减盐酱油等需要在室温下长期存放的食品,这与预制菜的主流保鲜逻辑完全不同。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通知也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科学观点。

(二)营养价值:损失有限且需客观看待

对于“营养归零”的认知误区,科学解读指出:预制菜的营养损失并非绝对,不能简单将其与现制菜的营养价值划等号,需结合储存方式、加工工艺客观判断。

1. 冷冻保存的营养优势
(1)技术定位:冷冻保存是当前食品储藏领域的最优手段之一,能最大限度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与品质,因此“冷冻蔬果是营养洼地”的说法并不科学。
(2)实际案例:以西兰花、绿叶蔬菜等食材为例,在室温下存放3天后,维生素C含量会出现大幅下降;若置于1摄氏度的气调冷库中,可存放两三个月且维生素C损失较少;若经过速冻处理,即使在零下18摄氏度环境中储存一年,维生素C的损失也相对有限。同时,科学的冷藏、冷冻处理还能提高部分营养素的保存率,减少亚硝酸盐含量,优于室温存放效果。
2. 营养损失的类别差异:预制菜在冷冻、加热等环节的营养损失,因营养物质种类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并非“所有营养全没了”。其中,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性质稳定,在冷冻、加热过程中基本不会发生流失;B族维生素等易被破坏的营养素,可能会有少量损失,但这种损失程度并不会比包装好的烧鸡、酱鸭等即食食品更严重。
3. 与现制菜的客观对比:现场制作的菜肴未必营养价值更高,其最终营养水平取决于原料质量与烹调处理方式。例如,部分快餐店的现做菜肴若长时间在60摄氏度的温菜器中保温,其维生素损失程度和糖化反应产物生成量,可能远高于妥善储存的冷冻预制菜。因此,不能简单以“是否为预制菜”作为判断食品安全性与营养价值的唯一标准,关键在于储存方式与处理流程是否安全规范。
4. 需重点关注的营养细节:相较于维生素损失,消费者更应关注长货架期预制菜的两大营养问题:一是盐渗入,部分预制菜在长期存放过程中,表面盐分可能逐渐向内渗透,不利于日常控盐需求;二是糖化产物,菜肴中的糖与蛋白质不仅在烹调加热时会发生反应,在长时间室温储存过程中也会缓慢生成糖化产物,若长期大量摄入这类产物,可能加速人体衰老,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而在冷冻条件下保存,糖化反应产物的生成量会显著减少,可有效规避这一问题。



三、规范路径:从标准建设到消费引导

(一)政策与标准:筑牢行业发展底线

为回应行业乱象与消费担忧,政策层面已启动系统性规范行动,从国家到地方形成多层级标准体系,推动预制菜行业合规发展。

1. 国家层面的标准推进: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预制菜相关话题,已组织多部门开展专项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同时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的明示制度,明确要求商家主动告知消费者,切实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目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该草案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标签标识等作出统一规定,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并将餐饮门店预制菜使用信息披露纳入监管范畴。
2. 地方层面的探索实践:各地方结合区域产业特点,率先出台地方标准,为国家层面标准制定提供实践参考。例如,广东作为我国预制菜产值第一大省,已出台8项省级地方标准,其中《预制菜术语及分类》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与分类标准,《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规定产品需清晰标示“预制菜”字样及原料含量、生产工艺等关键信息;湖南省则将“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餐饮商家在菜单或门店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对违规未标注的商家依法予以处罚。这些地方标准的落地,为行业从“野蛮生长”向“合规化、标准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指引:科学挑选与理性认知

1. 掌握“两表”查看技巧:合格的预制菜在安全层面有明确保障,消费者挑选时可通过查看“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1)配料表:优先选择食材种类标注清晰、具体的产品,同时关注配料排序(配料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尽量选择油、糖、淀粉、糊精等低营养价值配料排名靠后的产品,避免过多摄入添加剂与低营养成分。
(2)营养成分表:重点关注钠含量与脂肪含量两大指标。市面上常见的以肉、鱼等为主要食材的预制菜(如红烧排骨、香煎带鱼等),为追求风味可能添加较多盐、酱油或油脂,导致钠含量和脂肪含量偏高。长期摄入高钠食物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不利于血压控制;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易造成热量摄入超标,可能引发体重增加等问题。因此,应优先选择钠含量和脂肪含量较低的预制菜。
2. 建立理性认知框架:消费者需明确“预制菜不等于不健康”,其本质是快节奏生活下的“便捷饮食补充”。判断食品优劣的核心在于储存方式是否科学、处理流程是否安全规范,而非单纯以“是否为预制菜”作为划分标准。随着预制菜明示制度的逐步落地,消费者将能在充分了解食物信息和制作工艺的前提下自主选择,无需对预制菜过度排斥。


四、行业展望: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预制菜的崛起是城镇化浪潮下饮食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既回应了年轻人“没时间做饭”的现实困境,又适配了连锁餐饮“标准化扩张”的发展需求,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尽管国家标准的出台可能因“防腐剂禁令”和“冷链升级”要求,推高15%~30%的生产成本,导致部分中小生产工厂面临并购或退出风险,但从长期来看,这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头部品牌通过规模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促使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品牌竞争”阶段。

未来,随着预制菜生产技术的持续创新(如更高效的杀菌技术、更精准的营养保留工艺)、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涵盖原料、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以及信息透明度的显著提升(商家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产品信息全面披露),预制菜将更好地平衡便捷性与安全性、营养性,逐步消除消费者顾虑。可以预见,预制菜将在满足多元化饮食需求的同时,成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现代饮食生活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预制菜:在争议中前行的便捷饮食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