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早茶茶位费,老广认“社交费”,游客疑“强制收”,谁对谁错
国庆假期,外地朋友来广州旅行,相约喝早茶时,我才真切感受到,“茶位费”这三个字,在本地人与游客心中竟藏着截然不同的解读,到底谁对谁错呢?于老广而言,茶位费从不是简单的“茶叶钱”,而是早茶文化里心照不宣的“社交入场券”。它裹着茶楼的烟火气,藏着慢生活的密码——不仅包含茶具的高温消杀、服务员随叫随到的续茶服务,更承载着座位的“时间占用权”。回溯旧时,老广州的茶楼里,一壶普洱配一碟咸香花生,茶客便能慢悠悠地“叹”一下午:聊家常、看报纸、观街景,时光在氤氲茶香里被拉得很长。那时的茶位费,是这种松弛社交的“隐性支撑”,是茶楼愿意提供“慢座位”的底气,早已和虾饺、烧卖一道,成了早茶不可分割的部分。
可在外地游客眼中,茶位费更像一笔“费解的支出”。他们习惯了餐厅里免费提供茶水的模式,难免觉得“不喝茶就不该收费”,甚至认为“强制收茶位费”是行业霸王条款。近年来,部分茶楼确实存在争议——有的未提前告知茶位费标准,有的对明确表示“不饮茶”的顾客仍强制收费,这些乱象让本就存在认知差的游客,对“茶位费”这个老规矩更添误解,甚至将其归为“不合理消费”。
其实,茶位费的争议,本质是两种消费习惯的碰撞。老广念它的“人情味”,游客疑它的“合理性”。若茶楼能多些透明告知,游客也多些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或许这杯早茶里的“认知温差”,能变成读懂彼此的契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