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啦汤
当“胡辣汤”作为地方名小吃而名噪一时时,我依然坚持认为,在故乡,小时候喝过的,当叫作“呼啦汤”,不该叫为“胡辣汤”。
故乡的“呼啦汤”只能在盛夏季节里吃喝,而且还只有在阴雨天气里才能吃喝得上。
夏天,一连几天的阴雨,土地都变成了泥浆,人下不去地,地里啥活也干不成。母亲们,一天到晚地闲在家里,养足了精神,攒足了劲头,也就有闲心、有功夫做“呼啦汤”喝了。
歇了好几天的母亲,脸上卸下了疲惫,换上了笑容,对着我们兄弟几个说:“娘今天给你们做‘呼啦汤’喝。”我们弟兄几个一阵雀跃后,个个争着要给母亲帮忙。母亲却说:“都玩去吧,雨天,没活计,娘自己能行。”
早饭结束,母亲收拾完狼藉的桌面,洗刷好碗筷之后,找来一只大一些的和面盆,舀上一大瓢好面,倒在盆里,兑上半瓢水,开始和面。不一会就和出一个面团,软软地躺在大盆里,母亲拿来一块洁净的白布,湿上水,盖在面团上,面团安静地躺在白布下,开始了它的“醒”工作。
母亲㧟着一只竹篮走出院门,走向自家的菜园,摘下豆角、嫩南瓜、青番茄、苋菜、大葱等,摘满了一竹篮后回家去。
回到家里后,倒出满篮的蔬菜,开始了摘、洗。豆角,一根、一根地掰成段;嫩南瓜,一片、一片地切成丝;青番茄一个、一个地切成片;苋菜一叶、一叶地摘洗干净。摘洗工作完成,母亲把豆角、嫩南瓜丝和番茄片,和着葱姜蒜,在锅里用油戗出来,盛到盘子里放好。
接下来,开始做“呼啦汤”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洗面筋。和面盆里的面团已经“醒”好,母亲兑上半盆水,双手搦住面团,用力挤压,面团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淀粉,面盆里的清水立即就变成了浑水。母亲左手倒右手,右手倒左手,不停地搦面团,反反复复,随着浑水逐渐变稠,面团逐渐变小,面筋就渐渐地露出了它的真容。当面团完全变成面筋,再也没有淀粉释放的时候,“洗面筋”的工序才算完成。时间也到了半晌,午饭的时间快到了。
母亲顺势将面筋放到盛满清水的小盆里,养着。然后兑上一锅冷水,开始烧锅。水开之后,母亲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将小盆里的面筋下到开水里去,面筋在开水里变成块状、条状、丝状,等到面筋全部漂浮在水面上时,母亲再将半盆面浆水倒进锅里,锅里很快就变成粘稠的糊糊了。接着,把戗好的豆角、嫩南瓜丝、番茄片倒进锅里,如果巧了,母亲还会揉两把馓子在里面,最后将一大把苋菜放进去,放上盐巴之类的佐料,“呼啦汤”就可以出锅了。
我们兄弟几个早就围将过来,母亲给我们一人盛上一大碗。“呼啦汤”就是稀粥,说吃,不如说喝。由于它比较稠,往嘴里喝的时候,得比较用力,因此“呼啦汤”入口的时候,响动就比较大,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所以才叫作“呼啦汤”。故乡做“呼啦汤”也要放不少佐料,但决不放胡椒、辣椒之类的东西,因此故乡的“呼啦汤”与“胡”“辣”没有任何关系,就不该叫作“胡辣汤”。
喝“呼啦汤”撵汗,一碗下去,满头是汗,两碗下去,满身是汗。夏天的晴天,啥都不做都流汗,还怎么喝“呼啦汤”呢?再说,做“呼啦汤”费功夫,晴天,地里有活的时候,母亲根本就没工夫做。其他季节,没有“呼啦汤”需要的那些青菜,没有条件做,据说好面也出不了面筋。所以,在故乡,“呼啦汤”只能在夏季的雨天里才能喝得上。
今天名小吃的“胡辣汤”,在我的故乡,叫“油茶”,与“呼啦汤”有着本质的区别。
母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喝过故乡的“呼啦汤”,说不怀念,那是哄人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