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开讲!泸州老窖养生酒带你玩转传统饮品新潮流
大学校园里出现的“茶酒潮”到底算文化复兴,还是新包装下的商业试验?川大一场体验课给了不一样的答案金秋那天,望江校区的广场被一股看起来既熟悉又新奇的味道占据。不是单纯的白酒味,也不是纯茶香,而是茗酿那种“酒蕴茶香”的复合气息。说实话,我起初以为这是商家的花招,没想到现场能吸引这么多师生驻足,不少人排队体验、讨论配方,还有人拿着展区的集章册互相比拼,这种参与感让我有点意外。四川大学的致辞和企业代表的发言把这场活动定位为“守正创新”的产学研合作,但真正有意思的是现场的互动形式和情绪回流:年轻人把传统工艺当成一种新奇体验,而不是老一辈的刻板符号。
不仅如此,这次活动把科技写进了传统酿造的叙事里。茗酿系列被多次提到,企业把“科技、时尚、健康、快乐”作为布局关键词,早有相关产品线试水年轻市场的动作。有人会担心,这是不是把文化消费变成了商业秀场,但细看就会发现,关键在于方式。把闻香、观色、配方演示做成沉浸式体验,把书籍签赠、产学研讲座穿插进去,这种教育和体验并重的路径,比单纯的促销更容易把传统工艺的“为什么”讲清楚。我的一个朋友小李在现场感叹,第一次能把酿造背后的季节、菌种、陈年感讲得像故事一样,这才是真正把文化“讲活”的办法。
当然,风险也摆在那里。高校不是商业展销会,任何含酒精产品的校园活动都必须非常谨慎。说白了,大学里有成年也有未成年,宣传不能模糊年龄界限,更不能把“养生”之名当成保健或功效宣称的挡箭牌。我身边有位同事张姐之前参与过类似校企合作,她就提醒过一句话:把文化做深,比把产品做热更重要。也就是说,企业在校园里获得口碑的路径不应该以销量为导向,而是以教育、科研和安全为前提,提供非饮用体验、学术讲座和明确的年龄提示,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
从传播角度来看,这类活动有天然的病毒性要素。首先是故事性:每一瓶有来历的酒背后都有工艺与人物的叙事;其次是体验性:闻香识别、特调试喝、集章打卡这些环节极适合短视频和图文爆款的节奏。要做好传播,视频的开头要给冲突:不是“你会爱上它”,而是“你以为这只是白酒?错了”。接着通过近景、慢镜头和师生的真情反馈,把“传统可以好玩、可以有科技感”这个点放大。我的一个媒体朋友曾经做过类似落地报道,他发现最能引发转发的是那种有人物、有感受、有小惊喜的片段,而不是一堆产品陈列。
再看行业走势,我个人觉得两条潮流正同时形成:一是“酒的边界被拓宽”,茶香、果香、低度化和酒类的混搭会越来越多,更多是给成年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社交饮用体验;二是“酒文化的学术化与公共化”会变得重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将成为把传统酿造知识可持续化的关键。基于这些趋势,企业若想长期扎根高校,建议把资源投向课程共建、实验室支持和可验证的传承项目,同时提供非饮用的文化体验路径,让学生先学会尊重与理解,再谈品饮。
最后说点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这里也不卖弄专业术语。企业在园区活动中可以设置更多“学术式”环节,邀请学生参与配方讨论、工艺考察和毕业课题联合指导;学校则可以把这类资源纳入选修课程或社团活动,强化安全与伦理教育,避免把文化活动变成商家促销。媒体和内容创作者在报道时,要用人物故事带出工艺细节,避免简单标签化的“潮流”叙述。总之,要把情怀和责任并列,才能让传统既被年轻人接受,又不过度商业化或被误读。
你怎么看这件事:当老牌酿造企业走进校园,是文化复兴的机会,还是商业化的陷阱?说说你亲眼见过或亲身参与过的类似体验,哪个瞬间让你觉得传统“被活化”了,哪个瞬间又让你觉得应该更谨慎处理?
来源:活动主办方及新闻通稿(四川大学—泸州老窖文化与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泸州老窖养生酒业,9月20日活动报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