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的危害大,菜籽油、大豆油…常见的7种油,哪种更健康?
家住南方的刘阿姨最近总觉得身子重、嘴巴油,经常嘟囔:“小时候米饭拌猪油真香,现在怎么吃完反倒心口堵得慌?”她特意带着体检单跑去问社区诊所的老陈医生:“这几年大家都说猪油不好,要不买点花生油、玉米油,还是橄榄油好?”一旁的孙大爷插话:“橄榄油是好,可这价格也不便宜哟!”—— 每个家庭的厨房,都绕不开“哪种油更健康”这道难题。
说到炒菜用油,咱们常听的“猪油危害大,还是植物油安全”、“花生油适合炒菜,橄榄油只用冷拌”,似乎人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油经”。但真相可能恰恰相反:你餐桌上最常用的那瓶油,也许藏着让心脑血管悄悄变差的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显示:中国成年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其中日常超量使用动物油、饱和脂肪含量超标,正是主要推手之一。那么,菜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还有老传统的猪油,到底哪一种最健康?答案也许出乎你的意料。
油,能让饭菜升香,也能在无形中破坏健康。大部分人只看广告和价格,却很少真正了解各种食用油的本质差别。今天,我们就一次讲清:7种常见食用油的营养优劣、选择建议,以及真正适合普通中国家庭的健康用油新标准。尤其是第4种,下文会细说一项影响许多中老年人健康的关键细节。
——你现在做的油,到底是为健康加分,还是添堵?一起来深入了解吧。
不同食用油的本质差异——健康到底“差”在哪?“猪油不健康,植物油才健康”,这是很多人的直觉选择。但真相比想象中更复杂。食用油的健康程度,取决于脂肪酸的种类、含量和烹饪方式。
首先,猪油作为传统的动物油,因其独特的香味和炒菜的“油润口感”,长期占据中老年人的餐桌。猪油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达40~45%,而不饱和脂肪酸仅占约50%左右。过量摄入饱和脂肪,会增加“坏胆固醇”(LDL-C)升高风险,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会随之提升。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饱和脂肪酸摄入应控制在总能量10%以内。但一勺猪油(约10克)能提供90千卡热量,其中饱和脂肪约4克。长期以猪油为主的烹饪方式,如果再加上煎炸、高温炒菜,就等于给血管“定时加厚一层油垢”。
再来看各种常见植物油。植物油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大豆油、玉米油)。适度摄入,这两类不饱和脂肪酸对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功能等均有正面作用。
但植物油也不是“吃多少都没事”。比如,大豆油、玉米油富含亚油酸(欧米伽-6多不饱和脂肪酸)。虽然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但若长期高摄入,会干扰体内欧米伽-3/6的比例平衡,增加慢性炎症的隐患。有研究显示,中国膳食欧米伽-6和欧米伽-3的比值,平均已高达19:1,而理想比值是4:1~6:1。
而橄榄油则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抗氧化活性强,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有助于降低心脏病和脑卒中发病率。但是橄榄油高温下容易破坏活性成分,适用于低温烹调或凉拌。
菜籽油、花生油虽同属“单不饱和脂肪为主”,但花生油易掺杂致敏成分(如黄曲霉毒素),心脏病患者应慎选;而菜籽油的芥酸含量在品质改良后,已不会危害健康,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仍建议少用。
坚持选择健康用油,2个月后,身体会发生这些变化
选对油、用对油,带来的变化可能会超乎你想象。权威研究和真实案例显示:
血脂下降、更易控糖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追踪了2万人长达10年的膳食干预数据,将植物油替代部分动物油的人群,总胆固醇平均下降12.8%,LDL“坏胆固醇”下降9.4%,血糖异常波动发生率下降约15%。
心脑血管病风险降低
《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数据显示,东北和西北地区长期主用猪油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比沿海地区高出27.5%。专家认为,选择以橄榄油、菜籽油为代表的优质脂肪,可有效延缓动脉硬化斑块发展。
肠胃不适减少,能量释放更平稳
猪油等动物油高温炒菜易产有害脂肪氧化产物,部分人群出现明显的腹胀、消化不良;而玉米油、大豆油等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适当使用,有助于肠道蠕动,部分慢性便秘患者反馈症状缓解。
体重管理更易达标
最新的Meta分析表明,改用单不饱和、适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半年内配合合理膳食可减少2~4公斤的脂肪增量。反之,常年重油炒菜(尤其是用猪油炸物),大概率会加速内脏脂肪堆积,导致腰围增长。
还是那句话,健康用油,油种多样、用量适中才是王道。超量食用,哪种油都会让生活“添堵”。我们下文重点提醒的是,第4类——花生油,千万记得采购正规品牌、避免黄曲霉毒素风险,这也是很多中年人最容易忽略的“隐形风险点”。
7种主要食用油的健康评判与实操建议每种油都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优势,但选择要结合个人体质、家族病史、烹饪习惯。以下是权威机构和临床医生给出的一线建议:
猪油——偶尔少量,可以,有慢病应限量 猪油含有丰富的能量,但因饱和脂肪酸高,建议每周≤2次,每次≤10克。高血脂、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实在喜欢猪油拌饭、焖菜,建议每餐不超一小勺,并用菜籽油、橄榄油等替代部分烹饪油。
菜籽油——大众首选,烹饪多样要控温 菜籽油烟点略低,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适合炒菜、煮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建议不宜长期大剂量单一使用,可与橄榄油、玉米油适当搭配更优。
大豆油——全人群适用,忌高温爆炒 大豆油富含欧米伽-6脂肪酸,有助“降胆固醇、降甘油三酯”。但需搭配深海鱼、核桃等欧米伽-3富含食材平衡脂肪酸比例。宜用于低温快炒或凉拌。
花生油——风味佳,安全存储最重要 花生油营养丰富,但需确保无霉变,黄曲霉毒素风险不可忽视(其为一级致癌物!)。心脑血管病、高血脂者需限量用油,家庭采购尽量选正规品牌密封装。
玉米油——性价比高,适合普通家庭 玉米油含丰富亚油酸、维生素E,口感清淡,适合大部分家庭日常烹调,尤其适合蒸、煮、低温拌凉菜。高温爆炒会丧失部分营养,建议温度控制在180℃以内。
橄榄油——健康明星,冷热搭配各有讲究 橄榄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60~70%,抗氧化活性强,推荐用于凉拌和低温轻度加热。不建议高温爆炒或油炸,以免营养成分变性。
调和油——看清配比和等级,优中选优 调和油本质是多种植物油按比例调配,方便实惠。但请选有明确原料标识和配比的大品牌,尽量避免廉价、来源成分不明的产品。每一次采购都要学会看标签,“食用油 调和油/橄榄油30%/大豆油70%”等标识要清楚透明。
健康家庭用油建议
轮换多种油脂,平衡营养:一周用2~3种植物油错开搭配,比如炒菜菜籽油、凉拌橄榄油、蒸煮玉米油为宜。 油量控制,少油更健康:每人每日烹调用油建议25克(2汤勺)左右,避免超量。 低温烹饪,减少油烟损害:控制温度,少油炸,避免炒至冒烟。
储存冷藏,远离光热:花生油、菜籽油最好储存在阴凉、避光、密封环境下,开封后建议3个月内用完。 关注特殊体质:心脏病、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橄榄油和优质菜籽油,高龄和胃肠虚弱者少用高饱和脂肪油种。
写在最后其实,与其纠结“猪油到底多可怕”、“谁家橄榄油消费不起”,不如关注油的用量和轮换使用这个更易做到的健康细节。现代科学范畴内,没有“绝对最健康油”,首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加工精细、来源可靠的油脂,控制用量,避免重复高温加热,才是最适合中国家庭的健康实操法则。正如专家所说:“健康,其实就藏在你每一次谨慎选择的二两油滴里。”
当然,每个人具体健康状况不同,食用油选择应结合自身慢性病、年龄、家族史等,由专业医生针对性指导。尤其是有心脑血管基础病,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咨询注册营养师或医生量身定制饮食计划。本文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效果因个体体质、平时膳食搭配不同会有所差异——从今天开始,不妨试着少放一勺油,用心为家人多一层健康守护吧!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学研究中心总报告》
《食用油营养与健康作用分析汇编》
《橄榄油健康价值及应用前景》
《2019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哈佛公共卫生:膳食脂肪酸与慢病风险最新综述》
《世界卫生组织膳食及慢性病指南(2022版)》
《植物油种类及营养价值对比研究》
《黄曲霉毒素健康风险评估及食用油安全指南》
页:
[1]